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改革是教育現代化強大引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鐘曜平

2018年12月19日08:26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改革是教育現代化強大引擎

  40年,彈指一揮間。

  把40年置於卷帙浩繁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冊中,不過是一片小小竹簡。但倘若這40年指代的是1978—2018年,時光瞬間閃耀,長河立刻奔涌。

  國際社會常用“奇跡”一詞形容中國過去40年的歷史性變遷,而奇跡的原動力,無疑是1978年啟動並延續至今的偉大變革。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從一個較為貧窮落后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不足200美元增至約9000美元。伴隨著經濟的騰飛,我國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創造了“窮國辦大教育”的一系列驕人成績:截至2017年,學前教育發展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世界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開始邁向普及化發展階段……第三方評估表明,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40年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輝煌成果,是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新時代教育的主旋律已上升為對優質教育的追求,中國正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過往的成績因何而得?未來的道路如何開拓?答案唯有二字: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改革就是這偉大航程的“發動機”。過去40年,“改革號”列車奔馳在神州大地,而它開啟偉大進程前的那一聲長笛,是在教育領域率先吹響。

  (一)這是“春天的故事”的序曲。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時代巨幕尚未正式拉開,中央決策層就意識到了恢復和振興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一年,恢復高考成為那個時代最響亮的音符!

  1977年10月,得知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時,黃大年還是廣西第六地質隊的物探操作員﹔12月,他和全國570萬考生一道,從礦山、鄉村、工廠等各個角落出發,涌向高考考場。最終,黃大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后來,他成為國際知名的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成為家喻戶曉的“時代楷模”……

  1977年高考,全國共錄取27萬考生﹔2017年高考,這一數字增至761萬,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考從當年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變成了如今的“司空見慣尋常事”。高考的巨大變遷,是40年來中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而一切發展變化的動力之源,是改革。

  正是改革,讓教育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2017年,全國教育投入總量達4.26萬億元,是1978年的453倍。人均教育經費從1978年的不到9.8元增加到2017年的3000余元。

  正是改革,讓教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1949年,全國總人口中文盲佔80%,農村人口中文盲高達95%。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將“兩基”工作納入重要議程。經過多年努力,2017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3%。40年來,我國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7年提高到10.5年。

  正是改革,讓教育對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工程教育質量得到發達國家承認﹔高校獲國家科技三大獎佔比穩定在60%以上,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高校進入世界排名前列的數量不斷增加,約10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正是改革,讓教育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在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惠及400多萬偏遠農村地區的孩子﹔建立起了從幼兒園到大學覆蓋各學段的資助體系,“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與此同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0%以上,80%以上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學……

  如今,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教育正朝著質量更高、內涵提升的方向轉型﹔與此同時,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此外,教育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40年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約520萬人。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破60萬大關,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近年來,教育改革不斷開辟新疆域,攀登新高峰。教育新體制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成,整體進入“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階段﹔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全面啟動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改革﹔“四有好老師”成為新時代教師的核心評價標准,大中小學師德體系建立健全,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學生“四個引路人”﹔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與近19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關系,與50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40年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教育巨變,書寫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無數事實雄辯地証明了:改革是發展之源,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第一引擎。

  (二)國之命脈,端在教育。歷史上大國崛起之路,無一不與發達的教育體系有密切關系。回望過去40年,教育改革的腳步,始終與改革開放大業同頻共振﹔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相連。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極其冷峻的現實:人口眾多且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全國文盲和半文盲數量佔全國總人口數的近四分之一,社會上人才奇缺。如何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經費緊張的背景下辦好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求,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命題。

  黨的十八大以前,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出台為標志,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知識人才,尤其是專業人才不足阻礙各行各業發展的問題愈發凸顯。

  此時中國教育改革發展首先直面的是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人才緊缺難題。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領域第一個具有裡程碑性質的綱領性文件,它開明宗義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並將教育改革納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中,及時回應了當時經濟社會科技快速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以1993年出台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標志,這一階段,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是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時代大潮,回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辦學體制改革目標,要求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體制。這一時期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特征,一是首次明確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立了中國教育的地位。一是實施素質教育,扭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人才,“211工程”“985工程”的相繼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陸續出台,便著眼於應對新千年世界性高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到來的挑戰。

  世紀之交到21世紀前十余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以及服務型政府相契合,更加關注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提高質量。2008年城鄉義務教育實現全部免除學雜費,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教育改革成就的重要標志,也為這一時期的教育公平寫下了注腳。

  這一階段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件莫過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中國進入21世紀之后的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明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新目標,為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指明了方向,推動了新時期教育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教育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這一時期,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成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命題。2017年出台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破除教育科學發展的障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並針對當前教育現實問題,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出了施工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解決辦法,在改革的力度、廣度、深度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標志著我國教育綜合改革進入由“立柱架梁”進入“內部裝修”的新階段。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回應人民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關切和期待,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需要。《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相繼出台,便是從公平與質量兩個層面呼應民眾對美好教育的需求。

  (三)實踐表明,40年中國教育之所以不斷創造奇跡,關鍵在於改革創新。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教育改革創新之路,有幾條經驗格外寶貴。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黨的領導。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為教育改革創新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40年來,教育系統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化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委對高校實行全面領導﹔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推進中小學、民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黨組織建設等等。事實表明,哪個地方黨的領導越健全,哪個地方的教育干部、群眾就越有戰斗力,教育改革創新就越容易出成績。

  ——始終自覺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保障。從上世紀90年代初中央明確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再到全國教育大會指出教育乃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表明對教育在我國現代化事業中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作用的認識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理性自覺。從當年的“人民教育人民辦”到后來明確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在政府,從“再窮不能窮教育”到“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40年教育改革創新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離不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撐。

  ——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堅定初心。改革創新要成功,方向引領是核心。40年中國教育改革創新之路,雖有時蜿蜒曲折,但根本方向始終是明晰的、正確的,始終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根本問題下功夫、做文章,始終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和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讓每個孩子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大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給每個孩子植入中國文化基因﹔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深入實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制定,則是在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中彰顯中國氣質、中國智慧……有了這樣戰略性的方向引領、目標校正,中國教育才得以更好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公平與質量“兩手抓”,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工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面向每一個孩子、為了每一個孩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的內在要求和獨特優勢。無論是持續多年的“兩基”攻堅、全面改薄,還是近年來提出的“辦好每一所學校”、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破解大城市擇校熱難題,大力推進教育精准扶貧等,都指向一個目標:讓每一個中國孩子,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美好教育的目標是高質量的公平。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到“雙一流”建設,從提升職業教育地位到提倡工匠精神,從簡單的課桌粉筆黑板配備到智慧校園,40年中國教育改革創新之路,就是一條永不停歇追求“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教育之路。一面是公平,一面是質量,兩者齊頭並進,方成就中國教育之美好。

  ——堅持“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關鍵支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改革創新的美好設計,隻有轉變為廣大教師的自覺實踐方才真正落地。40年中國教育改革創新,始終堅持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始終重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作用。從1985年確定設立教師節、1993年《教師法》頒布到“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評選、“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的定位,從“百萬中小學校長培訓工程”、鄉村教師計劃啟動到中小幼教師專業標准的制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實施等,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激勵幫助每個從教者變得更優秀。

  ——創造性傳承傳統教育智慧,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重大法寶。“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意思是說隻有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做到適當的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40年來,中國教育改革創新既堅守中華文化主體立場,又放眼世界、海納百川,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先試點后推廣。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各異,因此,無論是微觀層面的課程教學改革還是宏觀層面的制度性變革,都不宜一刀切,往往都是在小范圍試點、試點成功后再大范圍推廣。既尊重基層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又重視頂層設計、統籌協調。這保証了改革創新的妥帖性,有效避免了犯顛覆性錯誤。素質教育的實施、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等,都首先在基層有了成功的探索,而后才上升為國家意志。頂層設計的抓手,是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無論是1985年的教育體制改革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等,亮點都在體制機制改革。

  歷史實踐經驗一再告訴我們,每一次教育的改革創新,都極大地釋放了教育的活力。

  (四)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步入新時代的今天,教育事業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而高度意味著中國教育再出發獲得了更清晰的視野和方向。

  2018年9月10日—11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會議。這次大會從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把教育事業發展提到了“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高度,明確提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並科學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一系列教育的根本性問題。正是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高度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必須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教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黨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征程。在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下,這次大會為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理論指引。

  青少年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引導青少年一代建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中華民族才能永葆昂揚向上的奮斗意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為培養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那就是從六個方面下功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同時還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准,學校和教師,必須承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凡是不利於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為此,就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最終的指向,就是為了更多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雖然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培養與爭奪成為焦點,當今世界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中國教育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應對諸多復雜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有待我們深入研究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在教育領域的表現形態,按照全國教育大會的新部署新要求,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發展好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我們深信,中國教育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完成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戰略任務,不負人民的重托。

  (五)教育奠基中國,改革成就未來!40年的教育歷程表明,改革是發展的永續動力,是中國教育實現歷史性巨變的關鍵詞,更是中國教育面向未來的信心。

  唯有改革,源源不斷為教育注入新鮮活力,讓中國教育昂首闊步﹔唯有改革,不斷推動教育飛速發展,為未來培養更多具有創造力的時代新人﹔唯有改革,讓中國矚目世界,在國與國的競爭中更有底氣、更有自信。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代越是向前,教育的力量就愈發凸顯。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潮頭,教育承載著億萬家庭的幸福與希冀,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牽系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今日之中國,更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教育的價值,借助改革托起整個國家與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昭示著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實現教育夢﹔成為經濟強國,首先要成為教育強國﹔國家之未來、民族之復興,背后教育之支撐。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國教育在改革中一路走來,一路披荊斬棘,抒寫壯麗詩篇﹔在改革中迎來新征程,與經濟社會發展攜手前行,與國家民族未來休戚與共﹔在改革中鑄就輝煌,努力完成教育強國的偉業。

  星垂野闊,月涌江流。總結40年,心波難平﹔展望百年,躊躇滿志。進入新時代,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掀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開啟了加強中國同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在繪就新的歷史藍圖中,在已然開啟的新征程中,中國教育再次雄姿勃發,揚帆起航。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