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逐夢40年:在文藝中觸摸時代脈搏

仲呈祥

2018年12月13日08:1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逐夢40年:在文藝中觸摸時代脈搏

說來真巧,1978年,我由川進京求學,在北京這個新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改革開放大潮裡經風雨,見世面,受啟迪,長智慧。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在黨的指引和人民的培養下行進在文化強國的康庄大道上,親身見証了40年來文化事業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繁榮發展。

毛澤東同志有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改革開放之初,黨審時度勢,總攬全局,辯証分析,實事求是地對文藝政策進行調整,這才有了后面40年文化事業的健康持續繁榮。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黨工作從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這一總背景下,聚焦於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果斷地以“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即“二為”方向取代過去戰爭年代以來一直實行的“文藝為政治服務”。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更是指出:“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作出無愧於我們偉大人民、偉大時代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成果。”

新的文藝政策極大地解放了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激活了文藝生產力,拓寬了創作題材和視野,豐富了文藝形式和藝術風格,從“傷痕文藝”的突破到“反思文藝”的深化再到“改革文藝”的興盛,從“文化尋根”到“文化反思”再到“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開創了新時期現實主義文藝復蘇的百花齊放的嶄新局面。

面對新局面,黨又及時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並深刻闡明了二者的辯証關系。江澤民同志此時向文藝家提出“四個一切”——“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面對新世紀,黨更突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胡錦濤同志強調:“隻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面對著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總情勢,確如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就警示:在調整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時務必牢記“歸根結底,文藝是不能脫離政治的”,因而也要防止出現從一個極端又走到另一個極端的錯誤傾向那樣,實踐中克服了過去以政治思維取代審美思維把握世界、籠統將文藝從屬於政治的傾向后,又出現了一種以經濟思維取代審美思維把握世界、統領文化建設的傾向,所謂唯票房、唯碼洋、唯收視率、唯點擊率即唯經濟效益的主張便是如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明察秋毫,聚焦於文化與經濟、文藝與經濟的關系,對文化戰略、文藝政策進行了英明的調整。

首先,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旗幟鮮明地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他提出了治國理政中具有文化戰略意義的“四個講清楚”:“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經濟隻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強。這便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走文化強國之路的宣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植根於經濟富裕的沃土(當然離不開經濟的繁榮發展),更不是植根於西方文化的沃土(當然也需要學習借鑒為我所用),而是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關於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論述,並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概括剖析了文藝創作中存在的種種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錯誤傾向后強調:“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他還明確指出:“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在2016年11月30日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告誡文藝家“要遵循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正確把握藝術個性和社會道德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肅認真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要珍惜自己的社會形象,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敢於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言之諄諄,語重心長。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文藝評價標准﹔在今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再次重申“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所有這些指示,都激勵文藝家在學習、領悟、踐行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把提高質量當作文藝作品的生命線,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譜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康庄大道上,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希望文藝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採的作品”。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滿自信。為了培育和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相繼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切實有效地改善了黨對文化、文藝工作的領導,提升了文化、文藝工作的管理、治理能力,同時也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大潮帶來的文化、文藝成果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文藝的創造者、鑒賞者,同時也是權威的評判者。面對新時代,中華民族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開啟下一個四十年。隻要堅持“以文化人,以藝養心,以美塑像,貴在自覺,重在引領,勝在自信”,我們就一定能在文化、文藝建設上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作者系北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基地研究員)

(責編:王玥芳、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