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
2018年12月13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四十年足跡】
現實題材電視劇一直是中國電視劇的主流創作題材和中心寫作內容,也是中國電視劇工作者“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精神及其美學追求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40年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現實題材作品涌現出來,以熱忱聚焦時代主題、深刻提煉時代生活、真摯表達時代變化、生動塑造時代人物的現實主義情懷,而獲得觀眾的青睞,在傳播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傳播主流價值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時期伊始:表現出與時代對話、深刻思考社會問題的鮮明傾向
中國電視劇創作從新時期伊始就表現出與時代對話、深刻思考社會問題的鮮明傾向。20世紀80年代,電視劇受文學、戲劇、電影等姊妹藝術的影響較大,時代特征超越了媒介差異與體裁分殊。電視單本劇、短篇劇以回應時代的改革呼喚為主調,與時代強音同頻共振,反映出生活的廣度和精神的深度。其中有表現改革大潮的《新聞啟示錄》《女記者的畫外音》《喬廠長上任記》《新星》《雪野》《籬笆·女人和狗》,表現家庭故事的《凡人小事》《家風》《大年初一》,還有表現戰爭、軍旅、刑偵內容的《便衣警察》等,都在觀眾中取得了廣泛影響。在40年電視劇史上,新時期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影響和佔比都是相當高的,這是時代的慷慨饋贈。
在藝術形式上,當時的電視劇篇幅短小、敘事凝練、脈絡清晰,留下了一批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如柯碧舟、杜見春、曹鐵強等。現實題材電視劇對藝術表現形式自覺創新探索,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丹姨》《巴桑和她的弟妹們》等作品中融入了現代性美學體驗、理念和技法。不規則構圖、反常規的光影設計以及主人公的畫外音等影像表意手段,都有力地凸顯了主題的象征意蘊和哲理思考,豐富了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也是新時期短篇劇對電視劇史的重要貢獻。
社會轉型期:有大眾文化氣質的長篇崛起與國運家運同頻共振
20世紀90年代,伴隨改革深化和社會轉型,媒介藝術的分野日漸清晰,文學、戲劇走向先鋒探索,電視劇的大眾文化氣質以長篇室內劇《渴望》的熱播為發端而愈加凸顯。該階段成為長篇電視劇強勢崛起的黃金機遇期,現實題材以直面生活的現實主義原則、豐富的人物塑造而佔據創作主導地位。該類作品延續著新時期以來宏大敘事的格局,通過生動展現社會轉型期普通百姓的情感命運與精神歷練,實現電視劇創作與國運家運的同頻共振。如《情滿珠江》《外來妹》對林必成、梁淑貞等改革弄潮兒生活的描繪﹔《孽債》《年輪》對知青一代在歷史情感與嶄新生活間左支右絀的表現﹔《和平年代》《英雄無悔》《突出重圍》《紅十字方隊》等呈現改革大潮中軍人的價值選擇﹔家庭倫理劇《咱爸咱媽》《兒女情長》《牽手》《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年又一年》等在一家人的悲歡離合中蘊涵著時代之變,這些作品表現了時代巨變之下個體的命運沉浮和思想轉變,再透過這些熱鬧繁復的生活表象,敏銳捕捉、藝術呈現時代重大的問題和動向,從而激發觀眾的思考,發揮了文藝作品的引領功能。“相形對寫”的人物塑造手法,創作理念與風格上對紀實感的追求,以及刑偵劇的懸疑敘事與人性反思,家庭倫理劇編年體的創新及不同地域流派風格等美學特色,標志著長篇劇敘事影像藝術漸趨成熟。
新世紀之初:文藝生態日趨多元,市場最終選擇是非善惡分明的主流作品
新世紀以來,在全球化、網絡化、產業化的社會潮流影響下,文藝生態日趨多元,電視劇的產量、敘事藝術、影像品質、表演水准都實現了跨越式進步。但隨著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選擇愈發豐富多樣,再加上電視劇創作受到商業邏輯和浮躁心態的影響,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影響力,特別是宏大敘事的聲音與前兩個階段相比有所減弱。創作出現輕淺的傾向,各種類型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瓶頸。《世紀之約》《燒鍋屯鐘聲》《希望的田野》《插樹嶺》《命運》《浮沉》等改革題材電視劇延續深化著該類創作對中國現代性的思考,反響卻不如從前,這與改革進入深水區、創作尚難達到同等深度有關。《血色浪漫》《北風那個吹》《知青》等知青題材電視劇將人物塑造得真實鮮活,但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卻時而被浪漫悲情所淡化。《公安局長》《重案六組》等刑偵題材電視劇影響力較大,但也存在反面人物引發的審美同情過度等問題。軍旅劇經歷了從“知識精英”“人性化英雄”到“普通人逆襲”的階段性嬗變,使“亮劍精神”“許三多現象”流行一時。創作者大多偏愛“成長敘事”,創作模式有待進一步豐富和突破。隨著80后、90后等主要觀眾群體長大成人,以這個年齡段的生活與思想狀態為創作內容的都市情感劇成為現實題材的重頭戲,《奮斗》《蝸居》《北京愛情故事》《咱們結婚吧》《杜拉拉升職記》等表現婚戀、職場問題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但偶像化、輕喜劇化也降低了作品深度,存在懸浮於現實之上的症結。不過,雖然作品樣式豐富了,觀賞選擇多了,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能在市場上產生深遠影響的仍是那些是非善惡分明、藝術水准高超、思想內涵深刻的主流作品。
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領現實主義精神強勢回歸
近年來,文藝創作的整體環境因大力踐行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精神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而獲得極大改觀。在融媒體的新型業態下,一批現實題材力作克服了此前開掘生活不足,細節真實、局部真實但整體失真等欠缺,呈現出現實主義精神及其美學品格回歸的可喜趨勢。表現城鄉改革大潮的《平凡的世界》《雞毛飛上天》《溫州兩家人》等佳作將普通人的心靈史與社會變革史有機融合,具有較高的藝術發現與審美價值。《初心》《最美的青春》《黃土高天》《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等一批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現實題材獻禮劇以沉甸甸的思想價值和接地氣的生活實感獲得了良好口碑,匡正了優質劇一度存在的口碑與收視倒挂的現象。英模題材電視劇《黃大年》《初心》《太行赤子》的創作者以“深扎”精神指導創作,靠朴實無華的影像風格和真摯感人的情感力量贏得了觀眾的心,為主旋律電視劇創作帶來新意。《湄公河大案》《刑警隊長》《莫斯科行動》《獵毒人》《小鎮大法官》《陽光下的法庭》等,這些作品對現代法制精神與人文情懷的表現,大大拓寬了涉案類型劇的精神格局。而《白夜追凶》《無罪之証》等刑偵網絡劇的出現也及時回應了市場對強情節、高智商作品的需求,與校園愛情網絡劇一道成為現實題材的有益補充,標志著網絡劇由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的重要轉變。還有醫療劇《長大》《青年醫生》《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等在療救病人與自我救贖間著墨,加深了對人性善惡的開掘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家庭倫理和都市情感一直是現實題材深耕的領域,《嘿,老頭!》《老有所依》《父母愛情》《好大一個家》《虎媽貓爸》《小別離》《大丈夫》《歡樂頌》《情滿四合院》《歸去來》《正陽門下小女人》等具有豐富生活底蘊的作品多以時尚現代的藝術風格為主,又不乏傳統審美追求和地域特色。
一部優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就像一個時代的一種“表情”。改革開放40年來的優秀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個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中國形象。接下來,面對當下恢宏的社會變革、多姿的現實生活、昂揚的時代精神,有理想、有抱負的電視劇創作者更應責無旁貸,以更豐沛的創作熱情投入創作,捕捉、洞察社會上正在孕育生長的新精神、新力量,從平凡生活的繁復駁雜中提煉出能夠照亮人心的理想之美、正義之光,用更加優美豐饒的現實題材藝術碩果來描摹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改革開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