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深化改革要著力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

范恆山

2018年12月05日08:30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要著力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

歷史是一面鏡子,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也展示出一些重大難題和深層問題,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與警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高度重視。這其中,涉及到若干改革開放大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關系,包括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外力與自力的關系、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等。

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繼承和創新是改革初始直至今天一直實際面對的重大課題。它涉及到要不要繼承,在哪些方面繼承和哪些方面創新,改革過程中有否繼承創新,如何使繼承創新協同一體、相互促進等重要問題。40年改革實踐表明,對這一關系的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不僅關乎改革力度與效率,而且涉及到改革方向與路徑,並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廓清認識,以發展的視野辯証地思維處理好這一關系。

談到繼承和創新,首要的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改革前后兩個時期。改革是基於前一個時期展開的,兩者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新中國建立直至改革開放前的歷史,總的說,也是對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成果進行繼承和創新的歷史,這其中,體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就其內容而言,不僅包括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更包括實行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包括基於時代需要和國際國內環境所創立的新思想、新制度、新文化、新風尚,也包括中華文明史所長期孕育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和其他成果。那麼,1978年底啟動的改革要改的是什麼?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的決議,是“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其著力點是它存在著突出問題,這就是“權力過於集中”。改革的路徑是“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權”。此后,經過一個時期的探索,在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關於這一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決定》強調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發展到今天,這一認識已深化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但從中我們仍然看到了其在一些方面對改革前做法的承繼。作為改革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如此,與之配套的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的改革更是如此,它們都鮮明地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並且,中央一直明確地強調,改革是為了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否定和改變社會主義制度﹔改革推動中國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顯然,改革要革除過去計劃經濟體制存在的弊端,摒棄一切不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與做法,但改革不是對改革前形成的經濟體制的全盤否定,更不是對改革前所形成的制度和做法的全盤否定。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和制度成果,為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無論是經濟體制還是其他方面,兩者間都存在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絕不能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對立起來,借改革開放全盤否定過去的一切做法,甚至拋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一認識既應放置在腦海裡,更應在操作中切實把握好。處理好對改革前做法的繼承與創新關系,關系到客觀公正對待過去黨領導人民奮斗創造的歷史、關系到大眾感情,更關系到改革的順利推進、關系到未來的健康發展。切莫對改革前採取“虛無主義”的做法,在潑洗澡水時把小孩也潑掉了。

事實上,對於推進中的改革,也存在著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改革開放的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表明,改革並不意味著改掉傳統體制存在的弊端后就宣告結束,改革將繼續前行。持續推進改革的必要性在於,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把握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矛盾的挑戰,不斷完善各方面的體制機制與做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改革就是“變”,而且會越變越好。這意味著,需要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對過去改革形成的成果進行審視,繼承那些被實踐証明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面,完善那些已經不再具有積極作用的方面。此外,對於不斷前行而又攻堅碰硬的改革來說,永遠是一個探索過程,而這種探索所形成的成果往往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這種調整和完善,也體現著繼承與創新的特點和要求。

改革鮮明的指向是創新,因此對於改革過程而言,難點在於繼承。把握改革的性質、要求和目標,概括起來,應該慎重對待和合理繼承的至少有如下方面: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正確價值理念,它們飽經考驗、歷久彌新、持續散發著真理的光芒,例如誠實守信的觀念,禮義廉恥的觀念等。第二,黨領導人民在各個時期創造的先進思想與文化,這是基於中國獨特實踐形成的科學成果。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主集中制等。第三,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點的制度、理念與要求,這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它們使市場經濟更具優勢、更具效率。例如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等。第四,世界共同創造、認同、遵守的理念和做法,這是人類發展積累形成的文明成果,例如平等、公正、民主、自由的觀念等。把握了這些方面,改革就能匯眾家體制之所長、集歷史和現代之所優、聚國內外之所利,建立起最好的市場經濟﹔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各種積極因素,形成最強勁的動力﹔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和挫折,不斷取得新成就、邁上新台階。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關系是各類重大體制關系的基礎。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過去40年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處理好這一關系展開的。事實表明,對此盡管我們在理論上的認識不斷深化,在實踐中也形成了不少好做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操作上存在明顯缺陷。全面深化改革,應當進一步深化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並切實解決好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前提是必須有效發揮好市場的作用。這符合歷史實踐經驗,也符合改革邏輯要求。從實踐方面看,國內外經濟發展歷程都表明,市場經濟是適應現階段整體生產力水平要求的經濟形態。從邏輯上說,改革的基本依據,就是克服原有經濟管理體制中權力過於集中帶來的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我們所明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然,發揮好市場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改革的當然前提和必選方向。

經過這些年探索,我們在思路上已經明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我們應該同時認識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關鍵卻在於合理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政府發揮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一,這是彌補市場不足的需要。市場機制作用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存在著一些缺陷,如難以保障國民經濟在整體上持續健康發展、難以有效提供無利可圖而又為全社會共同需要的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難以解決整個社會層面的效益低下規模不經濟等,政府的作用能夠彌補市場自主運行的不足,解決市場機制的“失誤”或“失靈”。其二,這是特定發展階段的要求。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發展的任務相當繁重。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重大任務,僅靠市場的力量難以完成,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推動,超越現實經濟基礎和發展階段,摒棄政府在一些重要方面發揮作用,必然帶來提高成本、降低效率、增加風險等一系列問題。其三,這還是我國制度獨特優勢的體現。黨的正確和強有力的領導、政府的有效宏觀調控和積極作為,是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這使我們能夠集中力量和資源攻克難關、進行應急處理,有利於從整體上推動供給創新、需求擴展,並且有效排除干擾與掣肘,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配置和地區間企業間合理流動。我們能看到,在重大戰略與規劃落實過程中、在重大工程建設過程中、在歷次重大災難災后重建過程中,在大氣污染聯合防治中,我國各級政府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這與西方國家形成明顯的對比效應。但我們應該同樣清醒地認識到,政府作用的范圍應合理適度,作用的方式也要不斷創新。如前所述,就政府與市場關系而言,改革的直接指向是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干預不當等問題。因此,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並直接面向市場和企業放權,這一點要堅定不移、痛下決心。在范圍上,政府作用要嚴格限定在市場發揮不好或有負面效益的那些領域。同時,應嚴格限制政府部門間以“放權”名義進行權力或職責轉移。從橫向看,政府部門間的權力轉移應十分慎重,因為這種橫向轉移並不能改變政府管理的實質和政府管的過多、過寬、過細的狀況,那些必須由政府管理的事項,核心不是轉移問題,而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問題。從縱向看,原則上不應將掌握在中央部門的權責層層向下移交。除該類事項本來就屬於地方政府事務,或者地方政府處理此類事務更為熟悉精准兩種情況外,政府間由上向下下放權責應十分慎重。這不是簡單的“接得住接不住”的問題,而是存在機制性“管不好”的缺陷。在方式上,政府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創新。從理論上說,基於市場和政府而言的資源配置可分為三類:可完全由市場進行配置的領域、需要市場和政府結合進行配置的領域、適宜由政府進行配置的領域。無疑,適宜由市場完全配置的領域應全面放開,使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充分發揮作用。但在需要政府發揮作用的領域甚至是政府可以直接配置資源的領域,也應努力創新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創新的基本前提就是尊重規律的要求,不違逆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由此,應多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把直接的行政手段限制在最小最需要的范圍內﹔同時堅持適度而為,能引導的不領導、能協調的不決定。此外要特別強調的是,政府的作用既體現在“做”,又體現在“管”。對部分需要政府直接組織開展活動配置資源的領域,政府部門要奮發努力,力爭做精做好﹔但政府更要努力做好的是“管”:對整個經濟社會活動進行科學管理、對市場運行進行有效監管、對下放權力事項的運行進行跟蹤管理。從改革角度說,這一方面更值得重視。政府放權不是一放了之,而放權之后政府的壓力並不是減輕了,而是對政府發揮作用的要求更高了。從自身操作到移交給企業與社會,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在市場規則不完善、公民道德水平需要提升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而相應對監管能力水平的要求更高了。

如前所述,中央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現實生活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仍有差距。在市場方面,突出問題是市場體系不統一、市場規則不完備、市場素質不健全,致使市場調節不能公平公正和有效率地進行,市場配置資源要素存在機制和道德風險,給宏觀經濟平衡和社會和諧安寧帶來了潛在危機。在政府方面,一方面存在“越位”問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阻礙了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存在著“缺位”問題,突出的是對市場經濟活動缺乏有效監管。當前,假冒偽劣與坑蒙欺詐屢見不鮮,一些企業與個人不惜以犧牲他人生命安全來牟取不當利益等問題嚴重存在,都與監管不力密切相關。這裡既有不作為問題也有不會監管問題。在當前這是一個主要矛盾。在這方面,要綜合施策,加強市場規則、社會信用關系、公民道德素質和相關法律法規等的建設,優化監管的社會基礎和工作條件﹔加強政府部門的履職壓力和自我約束,壓實監管責任﹔還要加強相關技術手段體系建設和改善監管方式,有效提高監管能力。

處理好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在以實現經濟利益為基本導向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先進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追求很容易遭到忽視。40年改革歷程表明,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處理是否得當,不僅決定著改革的質量與效率,而且決定著改革的方向與命運。失去正確精神品質的市場經濟必然是一個壞的市場經濟,最終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災難,也必將為人民所拋棄。深化改革,必須把樹立先進文化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本質內容,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相互促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唯錢是圖或唯物質主義會帶來一系列惡果。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形象地揭示過資本追逐利潤的貪婪,他在寫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句話后,在注釋中引用了這樣的話: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証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基至冒著絞首的危險。這雖然是馬克思引用的話,但顯然他是完全贊同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最大限度的物質利益具有正當性合理性,但這種追求應該是以遵守法律和規章為前提、以秉持社會道德和公共價值理念為基礎的。無視於此的對利潤的瘋狂追逐,必然是制假售假,坑蒙詐騙﹔必然是不擇手段、無視后果﹔必然是尋租受賄、腐敗墮落﹔必然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必然是經濟的下滑、社會的混亂、道德的淪喪、文化的衰落,最后必然是國家的和民族的衰敗。對此必須高度警覺,堅決防止。

現代市場經濟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現代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以適當的法律法規對市場經濟體制、關系及活動加以確定、引導、促進、規范、保護和制約,使之有序運行和不斷發展,是一個成熟市場經濟的本質特點。法制促使人們對利潤或金錢的追求用正當的手段、以公平的方式進行,法制約束各種危害公共道德和社會共同價值理念的行為發生蔓延。市場交易產生結算與承諾,結算與承諾形成契約,而契約要求踐約守信,所以,成熟的市場經濟應該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活動無法正常展開﹔沒有信用,難以形成信譽和品牌,經濟發展也難以向高質量邁進。法治和信用,構成現代市場經濟的兩個內在規定,從制度和道德兩個層面相輔相成地維護著市場經濟的有序有效運轉,凸顯出了現代市場經濟的精神特質。因此,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經濟形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體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追求物質利益,尋求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現代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秉持法制和信用追求物質利益﹔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造者,應該發揮自己的悠久文化優勢和先進制度優勢,在構建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展物質文明。這種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的構成要件應當包括:一是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勢傳統文化。它們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認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仁義禮智信”的處事待人守則等。二是源自於各國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創造的一般規制和做法,這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如法制觀念、信用體系、契約制度及“法無禁止皆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管理原則等。三是源自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在艱苦卓絕的偉大實踐中探索形成的獨具價值的特色文化。如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方式,實事求是的原則等。這些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觀念、規制、守則的整合交融與優化提升,成為了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物質文明迅速提高的狀況下,當前精神文明的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突破道德底線,破壞經濟發展秩序、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行為,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制度建設、道德建設和教育引導並重,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不能把市場經濟看作是單純追求利潤的經濟,更不能看作是可以不擇手段追求利潤的經濟,市場追求利潤是在遵守公正規則和公共道德基礎上進行的。不能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同於一切以賺錢為中心,不能不分領域搞泛市場化。二是要健全市場法制。經過40年的努力,一批重要的市場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頒布,市場經濟運行發展已有基本的法律規范,但一些關鍵方面仍有缺失,且存在著執行不力的問題。要以保護產權、履行契約、促進市場統一、維護平等交換、保障公平競爭為基本導向,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此同時,採取建立責任機制等有力措施,實現及時執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執法。通過健全法制,加快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三是加強教育引導,把課堂教育和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市場經濟的正確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人心,融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教育引導,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使廣大民眾自覺培養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養,嚴守市場經濟規則和道德價值標准,推動市場經濟朝效率、公正、健康的方向發展。

處理好外力與自力的關系

基於國家而言,處理好外力與自力的關系,其實就是處理好擴大對外開放與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改革與開放緊密相連,擴大開放就是積極借用外部力量發展自己。40年改革實踐表明,對外開放機遇與挑戰並存,而挑戰不僅來自內部也來自外部。全面深化改革,應當科學把握對外開放形勢,正確處理好外力與自力的關系。既不錯失良機,也不貽誤戰機。

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借力外部資源和市場是推進國家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借用外力不僅是彌補一國資源要素相對不足的需要,也是持續分享國際社會共同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等成果的需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外部市場,取長補短,在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開展經濟貿易活動。與此同時,由資源稟賦、社會制度、發展道路、現實基礎等決定的世界各國間的合作與競爭,推動著全球科技創新持續開展、經濟管理體制和社會治理方式不斷完善,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我們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治理體系變革之中,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分享和汲取人類共同創造的包括技術、管理、資金等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發展成果。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開放合作邁上新水平。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紐帶和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著眼於規范、便利、透明和高效,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注重吸收世界先進經驗與做法,大力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營商環境。要進一步抓緊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實行高水平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促進外商投資穩定增長和對外經濟貿易活動深入展開。要運用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合作實驗平台,著眼突破核心難題和關鍵體制進行試驗探索,形成深化對外開放的新模式新路徑。

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必須堅持自力更生,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堅持和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並不等於一切要依賴外部資源外部市場,外部力量解決不了我們的全部問題。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需求涉及到眾多方面且數量龐大,不可能都靠外部力量來提供。外部力量也不會滿足我們的核心訴求。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對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通常環境下,我們感受不到這種制約,但如果我們忽視於此並且不切實做好應對准備,在關鍵時期就會陷於被動而貽誤全局。因此,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而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水平的必由之路。唯有通過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才能贏得關鍵核心技術。而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妄言依靠外部力量可以獲取一切並依賴於此,最終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集中整合精干力量和核心資源,注重問題導向,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准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難題進行持續攻關。要充分發揮企業的能動作用,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激勵,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並在政府推動與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實的創新型領導企業。要創新人才選拔、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科學家和一流創新人才,並推動他們以為國擔當的責任和精益求精的技能,勇闖科研難關勇克創新難題。要進一步優化科研和創新的體制基礎與政策環境,減少繁文縟節、增加關懷服務,強化支持保障,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熱情、能量與活力。

正確處理好外力與內力的關系的關鍵,還在於做好兩者的有機結合,做到相互支撐、相互推動、相輔相成。我們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自身、改善自身。由此基點著眼利用好對外合作,要著力抓好如下幾個關鍵方面:一是充分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和科學做法,改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制度安排、政策設計,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和服務體系。二是推進與國際高端企業的全面合作,加快提高我國企業的制度建設水平、管理規范程度、營運廣度深度和開拓創新能力。三是把技術的引進與開發、創新密切結合起來,通過消化吸收實現開發創造,提高技術的研發水平和應用能力。

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

公平和效率的關系不僅反映在收入分配領域,也反映在其他領域,體現在經濟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工作的各個環節,是推進改革必然面對必須處理的重大關系。40年改革實踐表明,公平效率問題關系改革成效、影響社會穩定、決定人心向背,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但對其把握好並不容易,既要遵循一般原則規定,又要充分考慮實際需求。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更高的基點上,切實把握好新時代的要求和全社會的基本訴求,著眼於化解當前面臨的突出矛盾,更好地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

改革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和把握公平問題。改革之所以啟動,在於原有體制管得過多過死,嚴重束縛了生產經營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致使活力不足、效率低下,而改革就是通過破除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和死板僵化的運行機制,釋放市場和企業的發展能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就是說,提高效率是推進改革的必然方向和重要目標,否則改革就失去了必要和意義。為了提高效率,在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將資本、知識、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作為分享收入的依據,推行按要素分配。在以效率為基本導向的改革推進過程中,公平問題容易受到忽視,但公平問題十分重要。公平公正是人的本能意願,因而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守則。它是我國制度的本質要求和優越性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是追求公平正義的結果,也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保障。它還是改革順利推進的保障,失去公平公正,改革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社會法理,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應當特別重視改革過程中的公平問題,並切實把握好。

改革過程中要追求和把握的公平應當是規則公平。規則公平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機連接點和“公約數”。所謂規則公平,就是通過有效的制度和辦法保障所有人在經濟社會活動中處於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享有同等的權利。規則公平是根本性的公平,而這樣的公平又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類人群的積極性,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效率。規則公平為結果公平提供了堅實基礎,把個人的全部智慧和能量與收獲或所得最緊密最直接地聯系起來,避免了其他不合理因素的干擾和侵奪。規則公平承認個體的差別但充分體現個性要求,並以尊重個體能力為前提,因而符合人性本能而能為社會絕大部分人所接受、所遵守。改革遵循規則公平、追求規則公平能夠在最廣泛的領域、以最深刻的程度對不合理不科學的體制機制實施創新﹔也能夠動員最廣大的人群參與,從而不僅凝聚起最強大的改革力量,而且能形成最高的改革效率。而改革過程中實施規則公平,既體現在改革內容、方向的確立上,也體現在改革程序、路徑的設計上,應統籌把握、一體考量。

改革過程要同時兼顧結果公平即收入分配的公平。由於個人自身能力、擁有的基礎資源條件等的差別,在實施規則公平的前提下仍有部分成員難以獲得與社會平均水平相當的收入,有的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而另有一些人群的所得則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從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出發,也為了保障改革的順序推進,必須加大法律和政策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兼顧各方面人群的利益,推進收入分配走向合理。

全面深化改革,要著眼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促進實現規則公平和結果公平達到新水平。當前公平公正問題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一方面,受到利益牽制、管理不力、關系復雜、基礎薄弱、訴求多元等主客觀因素的鉗制,社會各方面還存在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包括不同人群間收入懸殊、存在著地區間的貧富差別等,亟待下大力氣解決﹔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制度的完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隨著由解決溫飽到總體實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對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平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實現公平公正已成為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要的乃至核心的內容。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對實現公平正義的認識,並通過改革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推動實現規則制定、實施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一是要更加牢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樹立“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1的思想,進一步明確促進公平的意義、方向、基點和抓手。二是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規制與政策,促進不同人群間的同權、同利、同機會。特別要在改革不合理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賠償制度,推進不同地區、人群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重要農產品、礦產資源、生態物質等的區際利益平衡,實現地區、城鄉間資源要素的自由平等交換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步。三是要強化制度、道德一體建設,提高素質與強化整治並重實施,促進秉公執法和精准施政,不斷改善公共服務環境,努力增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舒適感、幸福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四是要以縮小差別和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強化對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支持扶助。這些地方和人群在歷史上差不多都以不同形式為國家和區域發展作過獨特犧牲和奉獻,目前基礎差、底子薄,單靠自身努力,很難改變貧窮狀況,對其的支持扶助既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也不違背市場公平性原則,應通過政策、資金、項目及對口幫扶等形式與路徑,促進外部力量和內部動能有機結合,推動其脫貧致富。五是要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程序,促進形成合理的分配水平。特別要加強對壟斷行業和特殊職業人群收入分配的監管,通過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取締非法收入,抑制收入差距的擴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范恆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