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破解“逆全球化”的思想武器

王   莉  段光鵬

2018年12月05日08:29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原標題:破解“逆全球化”的思想武器

黨的十九大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新時代背后的一個基本特征是新的全球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近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現象,表明在推動全球治理方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治理,不斷為建構“新全球化”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破解“逆全球化”現象的強大思想武器。

全球化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

19世紀中葉,馬克思通過批判和改造黑格爾的世界歷史觀,建構了世界歷史理論,對全球化的歷史起點、動力機制、根本特征、未來趨勢等進行了深刻闡述,為認識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支撐。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形成動力與全球化的歷史起點。盡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形成於資本主義時代,但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和世界歷史的觀念卻早已有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出現是以大工業創造的生產力為前提的。大工業“創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化的世界市場”,使以往各個民族、國家的封閉自守狀態被打破,而越來越依賴於整個世界,從而推動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其中,交往的普遍發展在世界歷史的形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世界交往的出現,使交往首次打破民族地域的限制,從而使各個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益密切。可以說,從形成動力來看,全球化的根本動力也在於生產力的發展、交往的擴大與歷史互動,全球化是與世界歷史同步出現、並內含於其中的一種現象和過程。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本質所在與全球化的動力機制。馬克思指出:“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流通空間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 資產階級作為資本的佔有者在世界歷史發展中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實現資本無限增殖和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的需求,“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於是,世界性交往的普遍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使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的人們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掀開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序幕。“資產階級的時代”是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的歷史性分析和“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描述而得出的結論。全球化的開始進程與世界歷史的開創進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發展都蘊含著使世界融為一體的目標。而且,在全球化的開始進程中,資本也是直接的推動力量,最直接的經濟動因也在於資本增值。因此,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的全球化。事實上,資本的邏輯依然支配著當今的全球化發展。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歷史作用與全球化的根本特征。馬克思在考察世界歷史時看到了資本的全球化擴張的雙重歷史作用,一方面拉開了世界歷史的序幕,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破壞性的后果,導致了世界各民族、國家間的不平衡發展狀態,加劇了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不平等。其所造成的結果必然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不可否認,全球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在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機遇的同時,卻促成了難以破除的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導致了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全球化進程在整體上被附著了一種不公平的色彩。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發展規律與全球化的未來趨勢。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絕不是世界歷史本身,世界歷史最終將走向共產主義。在早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指出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時代提供了物質准備和階級基礎。同時,共產主義社會對異化的消除,其生產、分配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特征決定了其與世界歷史的本質是相互吻合的。馬克思作出預測,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普遍交往的作用下,世界歷史必將由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轉變到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時代。全球化既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也使各個民族的解放和發展相互影響、彼此推進,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無產階級隊伍將逐步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從而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和整個人類的解放奠定堅實基礎。

“逆全球化”是全球化進程的周期現象

近年來,英國脫歐、美國新政府採取的一系列舉措等,標志著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不確定性的普遍擔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 ,“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逆全球化”只是在提醒我們,要積極尋找一條新的全球化發展道路。

“逆全球化”並不是對全球化趨勢的否定。“逆全球化”,又稱“去全球化”,是指與以市場、資本等要素在全球層面加速一體化的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的現象。 “逆全球化”危機的產生與全球化自身的矛盾密切相關,它背后反映的是傳統全球化紅利分配的高度不平衡導致傳統全球化秩序難以為繼這一事實,而且呈現出影響大、范圍廣、時間長等特點。從根本上講,“逆全球化” 是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即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在全球化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擴展的結果。在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及其產生的經濟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推動和主導經濟全球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呈衰落趨勢。於是,為企圖解決其固有的經濟矛盾,一直致力於推動並主導全球化進程的英美等西方國家開始出現了“逆全球化”危機。而資本主義所採取的措施只是一種“迂回反抗”,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印証,加快了人類邁向理想社會的進程。

“逆全球化”是新形勢下全球性問題的反映。作為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階段,“逆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歸和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應對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特別是利益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懸殊的現實狀況所導致的受益群體與受損群體之間的激烈沖突,為維持穩定的經濟社會秩序,各國政府都要進行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在政策調整過程中,由於各國都以自身利益為重,從而催生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趨勢。保護主義具有傳導性特征,一國的保護主義措施會導致與相應國家政策調整的惡性循環,破壞了世界自由貿易和全球投資體系的正常運轉,破壞各國政策的延續性和可預期性,侵蝕人類社會合作共贏的已有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主義政策如飲鴆止渴,看似短期內能緩解一國內部壓力,但從長期看將給自身和世界經濟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另一方面,社會民眾在經濟低迷、社會分層固化、失業率升高、難民危機的綜合作用下,產生了對社會的不滿、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等情緒,導致了政治層面上的“右轉”,使右翼民粹主義強勢擴張。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治民粹主義的博弈,導致出現了“少數權利”上升為“多數統治”的現象。

“逆全球化”使全球治理成為了焦點議題。全球治理是一種通過國際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機制,其本質是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各國公民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進行的民主協商和合作 。因為全球問題關乎全人類的發展,涉及每一個國家的利益,所以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協商,加以解決。但在全球性挑戰增多、國際力量對比明顯、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全球治理更多地涉及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生態等領域中大量廣泛的具體議題,主要體現了合作、價值、規則等特征。面對氣候變暖、物種瀕危、疾病蔓延等全球性問題,全球治理有助於國際社會共同擔負職責,共同尋求有效解決路徑。全球治理的發展也使中國將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與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有機結合起來,既為中國自身的發展和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創造了更好更為有利的環境,也為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更大更為方便的平台。

新全球化包含豐富中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為應對“逆全球化”危機對全球化進程帶來的挑戰,中國共產黨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為建構新全球化作出了中國貢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動力。“中國夢”承載著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理想追求,蘊含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的人民情懷與世界情懷的高度統一。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因為中國和世界的順利發展依賴和平的環境,而中國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也必須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必須要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為中國與世界提供和平發展的前提條件。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時代追求,也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訴求。因此,“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夢想同心同向同行,是中國參與全球事務和全球治理的根本動力。

共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目標指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指出:“盡管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但‘地球村’的世界決定了各國日益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既與中華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天下情懷”“和合文化”和“民相親”一脈相承,同時也反映了在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雙重推動下,人類越來越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現實。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參與全球治理的目標指向,並進一步提出了參與全球治理的具體理念,即努力推動世界范圍的共商共建共享,突出強調一個“共”字。因為“任何一個共同體的產生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離開了共同利益,就無法理解共同體所表現的‘共同行為’特征”。“共商”就是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共建”就是通過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以合作應對全球挑戰﹔“共享”就是要讓全球治理的成果惠及世界各國,努力實現共贏,特別是要讓全球治理成果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和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時代呼喚的回答,是對世界各國訴求的響應。

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制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面對當前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命運緊密交織的趨勢,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是要在充分照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推動建立反映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的新規則,促進全球問題的解決。針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中國加快各種雙多邊的經濟合作平台建設,為世界經濟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不竭努力。針對現有國際金融機制的不完善狀況,中國倡議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主張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國積極推動氣候變化談判,並向聯合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以表明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

積極倡導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建設以“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致力於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涉及全球治理的不同方面,代表著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打造新全球化的新內涵。作為中國主動發起的國際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建設既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治理模式創新的積極貢獻,使這種治理更加廣泛地惠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迫切願望,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也體現了中國致力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完善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頂層設計。我們相信,中國積極倡導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規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王莉,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段光鵬,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