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到:

改革開放40年國企改革的基本邏輯與寶貴經驗

李政

2018年12月04日08: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國企改革的基本邏輯與寶貴經驗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以其牽涉面廣、錯綜復雜,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點、難點。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也進入深水區,黨的十九大對深化國企改革提出新要求。立足新時代,實現國企改革既定目標,需要在回顧國企改革歷史、總結取得的主要經驗基礎上,將國企改革不斷向前推進。

國企改革的歷程與取得的成就

國企改革40年,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從1978年到1988年,是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方式進行改革的時期,國企改革主要包括放權讓利和兩權分離等內容﹔從1988年到1998年,是國有企業的制度改革時期,國企改革主要包括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有企業重組等內容﹔從1998年到2012年,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時期,國企改革主要包括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設立國資委、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壟斷行業改革等內容﹔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是深化國企改革時期,國企改革主要以分類改革為前提,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突破口,相關各項改革繼續推進。

40年來,從國有國營形式下國家和企業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轉變到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變革和多樣化,從企業自身的改革轉變到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國企改革一直圍繞三條線索展開:一是改革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二是改革國有企業自身的制度安排,三是完善國有企業的外部環境。這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40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國企改革取得輝煌成就。首先,國企改革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和發展空間,國企和民企都獲得跨越式發展,呈現出同步創新發展態勢。比如,2018年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15年增長,達到120家,其中國企83家、民企37家,穩居第二,已經非常接近美國(126家),遠超第三位的日本(52家)。榜單排名躍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8家來自中國內地,而其中4家是民營企業。2018年中國500強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71.17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11.20%,237家民營企業上榜,較上年增加了11家,國有與民營企業入圍數量差距進一步縮小。其次,國企改革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為其他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並且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工業經濟從高速度邁向高質量發展。再次,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國有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高鐵、特高壓、載人航天、繞月探測、深海鑽井平台、深潛探測等領域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典范。

國企改革的基本邏輯與經驗

40年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漸進式改革過程,改革的思路是逐漸清晰的,改革的實踐是逐漸深入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改革之路。回過頭來看,國企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形成了以下基本邏輯與寶貴經驗。

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國有企業所佔比重為76%,集體企業所佔比重為24%,呈現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1982年,發展和保護個體經濟被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7年黨的十三大對私營經濟給予了明確定位,指出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隨后,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在憲法中首次得到確認,1988年《憲法修正案》指出:“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迎來快速發展時期。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突破了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有益補充”的傳統定位,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國家要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確認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並首次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指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還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99年修訂)和《中國共產黨黨章》(2002)。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都重申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激發各類主體活力,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獲得巨大發展,國有企業數量和所佔比重雖然大幅下降,國有資產規模卻大幅提升,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

二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推進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建設,公有制的實現形式逐漸多樣化。公有制實現形式就是公有制經濟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體現在,公有制經濟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傳統的國有獨資企業和集體企業擴展到股份合作制企業、股份公司等。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建設首先是解決所有者代表和所有者權益保障問題,其次是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為此,改革開放40年來,國企改革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並逐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設立國資委等。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變革的延續和創新。國有企業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基於國有企業改革中對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最早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思想。1997年黨的十五大文件中出現了混合所有制經濟。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注入了新的內容,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三是探索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改革之路,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肯定了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市場化改革得以繼續向前推進。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該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市場化改革方向也隨之確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引入市場機制,核心是培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微觀市場主體,其中的難點和關鍵是使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企業逐步轉變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獨立市場競爭主體,是國有企業改革乃至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但這一過程異常艱難。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大量國有企業由於不能適應市場而陷入困境。1997年黨和政府提出幫助國有企業脫困的任務,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脫困的同時,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努力使國有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經過多年改革,國有企業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成為自主經營的新國企。

總之,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走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之路,是我國國企改革40年的基本邏輯和最重要經驗。市場化並非私有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絕不是私有化。但二者必須建立在分類改革的基礎上,不能簡單地把所有國企都推向市場,也不能把所有國企都進行一刀切式混改。一定要基於不同行業和類型,一企一策,在市場配置資源和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基礎上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保障作用。實踐証明,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相互有機融合。離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所提供的巨大空間和支持,民營企業不會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反之,沒有民營企業的競爭壓力和經濟整體發展,國有企業及其改革也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效。“國進”不等於“民退”,“民進”也不等於“國退”。

新時代國企改革展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不斷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與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改革提出的目標要求相比,與國有企業應該擔負起的使命責任相比,當前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未來國企改革和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新發展理念和“三個有利於”的原則,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著眼於國企、民企和國資、民資公平競爭、協同發展,著眼於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新時代國企國資改革的重要目標。為此,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在分類改革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繼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和公司治理結構,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化經營機制與激勵機制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國企改革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進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李政,系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王玥芳、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