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喬
2018年11月20日17: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又是一個年終歲末期,很多工作都面臨著一年來的成績“考試”,對脫貧攻堅工作來說或也不例外。因此,最近也是各級干部走村入戶較為集中的一段時間。
按理說,干部不管是到村上,還是到農戶家中,都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事,因為干部走村入戶就必然會給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帶去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曾經,老百姓總認為干部身上的“泥土”氣息少了、官架子大了,現如今,干部經常走村入戶,和老百姓拉家常、算收入賬、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既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又讓干部做起工作來更接地氣,同時,切切實實幫助老百姓辦些好事實事。但是,在“迎考”的當前,不僅出現了干部扎堆入戶的現象,而且,相比之下,“隻走不問”“隻問不做”的現象更為突出。
有基層干部向筆者談到,一些群眾經常“被慰問”,甚至很多時候因為在外勞作,都要被叫回家在家裡面等著干部來走訪座談﹔還有一些群眾對這種隻走訪座談、不解決實際困難的做法表示反感,每個干部每次來都是談論同樣的內容、問同樣的問題,群眾每次反映的都是同樣的訴求,久而久之,貧困群眾的訴求就成了“了無下文”。走村入戶不能沒有下文,不以解決實際困難的走基層,不是真正的走基層,僅僅是浮於表面、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地做工作。
其實,群眾非常喜歡干部主動到自己家中,若是在平時,有困難還得東奔西跑地去找干部,干部來了,關系就近了,隔閡就沒有了,大家坐下來聊聊政策、拉拉家常,做一些利於群眾的力所能及之事。所以,群眾也會抓住機會,不用去鄉鎮府、信訪局反映問題,坐在家裡就可以表達訴求。但是,群眾最希望的,還是干部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因此,干部走村入戶的重點,不是走了多少村、入了多少戶,而辦了多少事、解決了多少困難、贏得了多少群眾認可。
必須提及的是,干部不能把下基層當成工作任務來完成,如果一旦有了“任務思維”,那麼干部下基層就會變成走形式、搞過場,不論結果可否、隻管完成任務,不看群眾滿不滿意、隻要自我感覺良好。干部心裡沒有裝群眾,群眾心裡自然也不會裝著干部,走村入戶就不會走到群眾心坎上、入到群眾情感裡,久而久之,反而會增加群眾的反感。
走村必須帶著黨和國家政策、帶著感情、帶著問題去,既要向群眾宣講黨和國家的惠民利民好政策,要把群眾當成親人、當成知己、當成朋友,更要把群眾的急事、難事、煩心事當成自己的急事、難事、煩心事,聽取群眾呼聲訴求,把問題帶回去,下一番“繡花”功夫解決好、落實好,讓走村入戶的“下文”有實舉措、實關懷、實行動。因此,走村入戶的“下文”不僅要做,更要做細、做實、做好,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群眾信任、贏得群眾贊賞。
相關專題 |
· 網評精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