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佔斌
2018年11月20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改革開放經過開創、拓展、完善、鞏固等階段,在40年的一以貫之與豐富發展中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改革理論體系。這對於豐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提升當代改革的境界,走出改革攻堅的新路,迎接改革的風險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改革主題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7·26”講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一重要論述表明,主題是靈魂,是方向,是旗幟,主題集中體現了我們全部工作的中心內容和核心要求。
從理論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話語”的邏輯主題,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它們一脈相承的理論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是圍繞“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主題來展開。從實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創了堪稱中國實踐的最強音。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証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完全正確的。
改革方位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也步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新時代的改革開放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有新機遇也有新挑戰。一方面,新時代改革開放立足於40年的堅實基礎,是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互濟共贏之舉﹔另一方面,新時代改革開放處於改革攻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表明,中國改革已經從淺灘階段邁進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
在國際戰略格局和世界經濟秩序經歷歷史性轉變的關鍵時刻,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要正確認識到思想觀念的束縛、利益固化的藩籬、體制機制的障礙等諸多突出難題異常尖銳地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改革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把改革進行到底,從而廣泛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改革目標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指出,“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明確回答了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效果這一重大問題,體現了中國改革的“根本前提”與“實現途徑”的有機統一。其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途徑,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即我國推進治理現代化不是為了拋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在於加強並不斷完善這一制度體系。
圍繞上述總體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又明確指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上述五個方面,是總目標在各個領域改革的現實要求和具體體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完善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和具體目標一起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目標體系,為我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提供了動力保障。
改革功能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改革開放的現實,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宏闊的戰略眼光,回顧改革歷史,放眼發展未來,在中國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坐標中,揭示了改革之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功能和作用。
歷史和現實表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可以說,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正是依靠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才帶領人民走上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我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動力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域中,改革主要源於內生動力,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首先必須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物質利益增長的需求。如果忽視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改革就會失去內生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生產供給的視域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著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經得到滿足,但供給體系沒有根據需求變化與時俱進進行調整,人民群眾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高供給效率、抓好供給管理,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促進供給與需求動態平衡的基礎上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從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才能激發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參與改革的熱情。
另一方面,美好生活顯然不只是物質生活,更包括精神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就需要通過改革創新推動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精神愉悅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而滿足人民精神愉悅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又會成為改革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人民參與改革的熱情。
改革方向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生產關系決定一切社會關系,堅持這一改革方向,就是要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統一起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走社會主義道路。用社會主義來改造市場經濟,進而發掘市場經濟中現代化的文明因素。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能夠有效規避市場經濟的內在缺陷,確保經濟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就要緊緊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理論和實踐証明,市場資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但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更不是不要政府的作用。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改革主體論: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進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將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他指出:“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力量來自人民,這是改革實踐中人民主體地位的集中體現。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其過程本身即是尊重、汲取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進而指導實踐的過程,人民的創新實踐與社會的改革創新是統一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同一過程。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
改革保障論: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既是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也是順利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保障。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們黨既是改革的領導者也是改革的推動者。我國改革開放的方向性、復雜性、協調性,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隻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科學制定具體的改革方案和改革舉措,克服部門利益掣肘,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不斷促進中央和地方的聯動與協調,有效化解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風險,實現改革的既定目標。實踐也表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不斷提高,解決復雜問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增強,完全有能力引領我國改革開放步入新境界。
改革空間論: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隨后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繼續強調,“中國人民將繼續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隨著資源全球配置和全球產業分工的縱深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全球產業分工之中,成為全球價值鏈上的重要環節。中國隻有繼續擴大開放,才能在更大范圍內開拓新市場、整合全球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應對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最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抵御逆全球化的一劑良方。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刻揭示了國際社會命運緊密相連、共生共榮的現實,指明了世界各國包容共進的方向。
改革方法論:堅持唯物辯証法,綜合運用系統辯証的思維
在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改革,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世所罕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這就需要既堅持正確方向,又講求正確方法。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習近平強調的“正確的方法論”,是堅持唯物辯証法、綜合運用系統辯証思維在改革領域中的生動體現。概括起來,這一辯証思維所體現的方法論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改革的起點,改革是為了解決問題。正如習近平所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二是注重整體謀劃。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制度的完善與發展、體系的形成及能力的建設與提升都需要在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統籌考慮,調整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之間的關系,使之與總目標相契合。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全局、辯証施治,尤其是要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實現二者的辯証統一。三是強調重點突破。在復雜的改革中,隻有重點突破,才能以點帶面,激發改革動力。習近平認為,從改革全局來看,重點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關鍵環節“一子落而滿盤活”,關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點。因而,隻有抓住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一石激浪,以重點突破牽引和帶動全局,不斷開創改革新局面。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一級教授、博導,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錢路波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把握經濟發展趨勢性特征 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研究”(項目編號:15ZDC009)的成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