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成交額背后的經濟意義

學習時報評論員 胡敏

2018年11月19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成交額背后的經濟意義

上周有兩個數字刷爆眼球:一個是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交易採購取得豐碩成果,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超過578億美元﹔一個是今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一天的成交額的最終數據定格在2135億元。前者顯示了中國進口市場的廣闊空間,后者體現了中國電商市場的巨大潛能。這兩個數字又都共同指向一個方向,就是中國消費的轉型升級和中國經濟的結構嬗變。

兩大成交額數據,表面上看,反映了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和經濟增長強勁的內生動力。近年來,在國內國際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黨中央著力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增長點,形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個百分點,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6.2個百分點。消費已經實實在在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而在消費數據的背后,實質上呈現出兩條日漸顯明的中國經濟增長新的運行軌跡。

一條軌跡是中國正在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這要求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務實的舉措應對急劇變化的世界經濟。經過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貿易中需要由最大的出口市場轉向營造最大的進口市場。這既是我們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由過去以加工貿易為主、依靠低成本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較快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轉向更多地依靠瞄准國際標准提高水平、深度參與國際分工,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所必需﹔也是我們主動順應世界大勢,促進中國發展模式從單一的中國需要世界市場,轉向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深度融合,既有利於解決當今全球貿易失衡和結構失衡問題,也有利於讓世界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紅利發展機遇、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必然。新時代的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有責任推動建設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

另一條軌跡是中國經濟已由規模上量的擴張向能級上質的提升轉變,這要求我們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源自於市場內生動力的電商模式創新,不斷彰顯了新經濟新業態的革命性力量,釋放的是中國社會巨大的活力和創造力。從傳統消費轉向新興消費,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消費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質化、單一化向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升級。消費結構升級,不僅呼應著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根本改變了傳統的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更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新路徑,為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撐。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國際市場上,我們由出口側轉向進口側﹔在國內市場上,我們由滿足一般消費到推動消費升級,不僅為中國在應對外部沖擊時贏得戰略回旋余地,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穩定動力源,更為中國經濟增長蓄積后勁,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