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豈
2018年11月05日15: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使功不如使過” 是中國古代用人智慧的精髓之一。《論語》 中講:“君子之過也, 如日月之食焉。過也, 人皆見之﹔ 更也, 人皆仰之。” 對於下屬犯的錯誤, 不能一概論之, 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甄別引導。尤其是在改革深水區,全靠“摸著石頭過河”,犯錯栽跟斗在所難免,倘若一棍子打死,將其視為“有錯之人”,打入選人用人“禁區”,則是一種誤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盡管人人都渴望事事成功、件件順利,但現實卻充滿多變性、復雜性,失敗說不定什麼時候“從天而降”,讓人防不勝防,而且是干得多錯得多、探索多失敗也多、敢闖者過失多。相比之下,有的干部循規蹈矩當“老練人”,做事乖巧走老路,不求突破、不搞創新,反而“安全”無過錯。前者因敢於挑戰探索,將缺點和失敗暴露無遺,后者卻善於“自我保護”,讓人看不到問題,但對事業的推進而言,顯然更需要前者不斷“試錯開道”。
選人用人要善於“使過”,並非簡單地否定“使功”,認為“犯了錯就一定比不犯錯好”,而是要客觀地看待“獅子型”干部,善待工作上的探路人,優待改革中的急先鋒,進行科學地容錯糾錯,給他們撐腰鼓勁,提供成長平台,讓他們能放下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干事創業的行動中去。
沒有失敗,何來成功!使用有過之人,不是看重他們受挫的勇氣、犯錯的事實,而是敢闖敢試的韌勁、試錯后積累的寶貴經驗,是獲得成功突破的重要保障。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失敗時說:“我花時間最多的,是研究國內外企業是怎麼失敗的,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但大家還是會犯。”如果把成功的概率定位於百分之一,那麼經過了99次失敗的干部,無疑擁有了最大的成功把握。
吃一塹,長一智。改革也好,創新也罷,搶先啃“硬骨頭”,牙齒難免會磕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可能被螃蟹咬,做敢闖敢試的“獅子”,難免會碰得頭破血流。面對干部一時受挫,要用發展眼光和辯証心態來看,每一次受傷受挫,就是一次歷練成長、一次抗壓糾錯。為此,充分用好這些經受風雨洗刷、失敗錘煉的干部,對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的意義重大。
一次戰斗失敗,並不代表會輸整個戰役。犯過錯誤,打過敗仗,不是一個人的“標簽”,絕不能形成偏見和誤解,一棒子打死。多為敢闖敢試的干部撐腰,多對原地踏步干部批評,方能消除事業上的“精致平庸主義者”,形成正確的導向,使不怕輸、不怕敗的探索攻堅精神蔚然成風。
相關專題 |
· 網評精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