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

2018年10月31日14:55    來源:《求是》

原標題: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改革開放的40年,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40年。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國文化藝術事業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文化領域各項事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得到更好滿足,文化自信得到彰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入新階段。

  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進

  40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十六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等重要會議持續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作出重大決定、重大部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提出了文化自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推向了新的時代高度,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中,我們黨探索並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以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等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和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體系為抓手推動文化發展,文化改革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征程中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入新階段

  40年來,藝術創作生產持續繁榮。文化系統努力探索藝術創作規律、創新藝術管理方式,積極推動藝術創作繁榮發展。更加注重加強現實題材創作,更加注重推動各門類全面發展,更加注重出優秀作品、出藝術精品。文化行政部門不斷加大對藝術創作生產的引導扶持力度,深入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等重大藝術工程項目,設立國家藝術基金,圍繞黨和國家重要時間節點組織主題創作和文藝活動,舉辦中國藝術節、各類專項藝術節慶和展演展示活動,改革文藝評獎、改進文藝評論,藝術創作環境更加積極向上。藝術表演團體數量從2007年的4512個增加到2017年的15742個,其中民營藝術表演團體13583個。“文華獎”自1991年設立以來,先后有近700部舞台藝術作品獲得獎勵。2015年至2017年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4499部。

  40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建設理念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實現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接受型向參與型轉變、由國家包辦向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系統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以標准化均等化建設為抓手,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制定出台,國家級重大文化設施相繼落成。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深入推進,服務規模明顯增加。1979年至2017年,全國公共圖書館流通人次從7787萬增加到7.45億,文化館(站)舉辦活動次數從12.7萬次增加到194.4萬次。文物機構參觀人次從2001年的1.13億增加到2017年的11.48億。文化惠民項目深入實施,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有沒有”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逐步向“好不好”轉變。

  40年來,文物和古籍保護利用成效顯著。《文物保護法》和《長城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等6部行政法規頒布實施,《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制定出台,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系統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文物工作形成了“由搶救性保護為主向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整體保護轉變”的工作理念。文物普查全面推開,文物資源逐步實現家底摸清。文物、古籍等名錄體系逐步建立,保護制度更加健全。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一系列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穩步實施,館藏文物保存展示條件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狀況明顯改善。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等深入實施,古籍保護得到切實加強。文物資源逐步“活”起來,文博單位積極舉辦精品展覽、開發優質文化創意產品。文物宣傳普及工作廣泛開展,每年覆蓋受眾上億人次。

  40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提升。“見人見物見生活”“融入現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等非遺保護理念不斷深化,非遺保護工作在鞏固搶救保護成果的基礎上,進入到提升非遺保護水平、增強傳承實踐活力的新階段。非遺傳承實踐日趨活躍,青年人群參與熱情日益提高,非遺在弘揚優秀道德價值、培厚社區文化積澱、培育良好民風習俗、激發和增強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振興與精准扶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顯現。由法規體系、名錄制度、記錄研究、傳承實踐等構成的非遺保護工作格局日趨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制定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逐步形成我國非遺資源完整的信息檔案,非遺分類保護體系不斷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成為社會自覺,人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40年來,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民間自發興起到政府自覺推動的發展歷程,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2009年,國務院出台《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家戰略。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系統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強化引導、規范和服務職能,逐步探索出一條既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內在規律、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客觀要求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逐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逐步形成。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有序發展,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6萬家增長到目前的5.9萬家。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加速融合,數字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蓬勃興起,有力推動了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城鄉居民文化消費不斷擴大,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滿足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文化產業總量規模顯著提升,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344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5462億元,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40年來,市場培育監管協調推進。文化市場從零散經營起步,業態不斷豐富、形態日趨多元、渠道日益廣泛,逐步形成以娛樂、演出、藝術品等傳統市場和網絡游戲、動漫等新興市場為主體的文化市場體系。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文化系統積極探索文化市場管理規律,逐步形成了“一手抓執法監管、一手抓服務引導”的工作理念,放寬市場准入、主動服務引導、強化執法監督,推動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市場管理政策不斷完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加快構建,各領域文化市場活力得到有效釋放,新業態、新主體、新群體不斷出現,行業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市場行業監管不斷加強。綜合執法改革成效顯著,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執法隊伍不斷壯大。

  40年來,對外和對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活躍。對外文化交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工作方式逐步從官方交流為主擴大到官方和民間並舉、交流和貿易並重,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工作格局,在文化交流中逐漸從參與者、建設者轉變為引領者。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有力服務了外交大局。覆蓋全球的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網絡初步形成。與“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不斷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積極參與多邊文化合作機制,我國在文化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中法、中埃、中拉等文化年(節)活動成功舉辦,“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快速發展。對外文化貿易體系逐步建立,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對港澳台文化工作圍繞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深耕厚植,堅持面向青少年、面向基層拓展交流方式,有力發揮了凝心聚力、增進認同的重要作用。

  四十年來文化改革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40年來,我們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文化改革發展道路,這是一個在實踐中和理論上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過程,是在改革創新中發展繁榮、在繁榮發展中改革創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也得到很多有益啟示。一是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須堅持把握方向、守住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貫穿於各領域各環節。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三是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密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總體部署,密切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謀劃文化建設、推進相關工作,發揮文化的獨特優勢和應有作用。四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五是必須堅持重在建設。以發展繁榮為第一要務,以重在建設為重要原則,扎實推動思想、隊伍、制度、政策法規、基礎設施等建設,積極推進各領域工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六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充分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尊重文藝工作者創造精神。著力解決文化發展中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妥善處理繼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的關系,堅持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吸收外來,牢固樹立戰略思維,推動可持續發展。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