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部黨組
2018年10月16日10:02 來源:《求是》
1978年3月,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奏響了改革開放的序曲。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砥礪前行、蓬勃發展,在攻堅克難中鑄就偉業,在勇攀高峰中追求卓越,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
一、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從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進入到全面支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新階段﹔科技實力從跟蹤追趕為主,進入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新階段﹔體制機制改革從釋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進入到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功能布局、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積極性的新階段。我國正在加快邁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在世界創新版圖中佔據重要位置。2017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76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13%,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403.4萬人年,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科技投入的產出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第一。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多點突破、群體性躍升,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
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更加突出。高水平創新源頭供給不斷涌現,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7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5%。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風電等重點產業規模和技術能力居世界先進水平。201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6萬家,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頂梁柱”。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良種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科技扶貧帶動精准脫貧,為縣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一批創新藥物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建立了完整的傳染病防控體系,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力度不斷加大,公共安全和防災減災科技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建設。
科技型創新創業發展壯大,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40年來,從建設技術市場、培育民營科技企業,到構建全鏈條的創業孵化體系,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異軍突起。2017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4萬億元,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量”“質”齊增。各類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形成接遞有序的創業孵化鏈條。
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40年來,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健全創新治理體系三個維度,從改革財政撥款制度、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推動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到建設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多點突破,全面發力,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動真碰硬,勇闖“深水區”。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建成了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切實為科技人員“鬆綁減負”。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建立國家重大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創新治理體系的結構和功能更加優化。在全社會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區域創新高地不斷涌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從中關村建設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伊始,國家高新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試驗田”,19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68個高新區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定位和規劃布局更加完善,有效服務於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9個創新型省份和78個創新型城市建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東中西部跨區域創新合作邁出新步伐,以科技創新引領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有效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主動布局科技開放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努力構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共同體。與158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系,與10多個主要經濟體建立創新對話機制,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國的創新理念正在加快走向世界。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我國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二、我國科技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為新時代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改革發展瞄准全球創新大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立足國情實際,積極探索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積極探索開放條件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實施路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在更寬視野、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積極探索實踐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模式,憑借強大的制度優勢、有效的宏觀統籌、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備的體系能力,不斷增強創新自信,不斷開拓創新空間,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始終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40年來,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部署推動了一系列科技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是推動科技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法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保証,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
把科技創新作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根本之策。世界經驗和我國實踐都深刻表明,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關乎國家命運和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下好科技“先手棋”既是順應全球競爭博弈大勢的要求,也是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唯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有效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把創新的主動權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創新驅動發展是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全要素、全方位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創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具有決定性影響。必須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帶動體制機制創新、社會文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全社會的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緊緊抓住“三個面向”的科技創新戰略著力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夯實科技創新的根基。面向經濟主戰場,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制約,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這“三個面向”明確了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系統布局和任務重點,是構建科技創新體系能力的重要指針。
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把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這是40年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路徑和方法手段。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統籌中央和地方、軍口和民口、國際和國內的各類創新資源,以戰略規劃引領前沿方向,以重大項目匯聚創新要素,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的協同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構建法律政策文化的良好創新生態。
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堅持國內培養人才與引進國外智力相結合,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尊重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各個環節的創新活動規律,優化科研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科研評價導向,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充分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厚植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土壤。
三、矢志不移自主創新,譜寫新時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篇章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信息、生物、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帶動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重塑全球競爭版圖。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必須打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先發優勢,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還沒有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技術短板突出﹔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偏少,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健全﹔科技界良好的創新生態和創新氛圍還有待完善。
黨的十九大對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全面部署。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奮斗目標,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空間。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統籌部署,找准產業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重大創新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優化科技創新力量布局,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構建面向2035年的科技攻關系統布局。要強化科技創新的民生導向,加強針對性、差異化、系統性的科技創新供給,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要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在重大科技攻關實踐中培養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提升在國際創新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相關專題 |
· 《求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