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一帶一路”建設破解發展這一時代命題

叢曉男

2018年10月15日15:18    來源:紅旗文稿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時強調:“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時代的命題,需要國際社會以團結、智慧、勇氣,扛起歷史責任,解答時代命題,展現時代擔當。”回眸過去5年,“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從倡議上升為共識、從理念落實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完善全球治理注入了強勁動力。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和合作模式,不僅對於全球治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於破解“和平與發展”時代命題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但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有意曲解和惡意抹黑,“地緣擴張論”“規則破壞論”“經濟掠奪論”“債務陷阱論”等不斷出現。對於這些錯誤言論,必須予以澄清。

一、“一帶一路”建設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觀

有的國家和少數學者將“一帶一路”建設視為中國的地緣戰略工具,並基於歷史上某些著名的地緣政治理論加以解讀,無中生有制造所謂中國“地緣擴張論”,大肆渲染新版“中國威脅論”。在西方國家內部就充滿爭議的傳統地緣政治理論對當時世界的地緣態勢確有一定解釋能力,但卻無法合理解釋當代國際政治經濟中的許多重大現實性問題,更無法滋養出有效應對全球發展面臨新挑戰的理念和方法。“一帶一路”建設是處於探索中的國際合作倡議,本身不存在所謂的“戰略目標”或“路線圖”,因而也談不上地緣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不以狹隘利益為導向,而是提倡各參與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利益和命運緊密關聯的共同體,這種尊重、平等、合作的邏輯與傳統地緣政治理論以謀霸為根本目的的邏輯截然不同。

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主要聚焦發展議題,而非政治軍事議題,那種以政治軍事力量為后盾的傳統地緣政治已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適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通過“五通”建設推進國際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帶一路”作為經濟合作倡議的本質,不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不搞勢力范圍劃分。

“一帶一路”不僅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也借用古代中國對外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和發展經驗,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一帶一路”建設更主要是從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啟示的。那種將“一帶一路”建設代入傳統地緣政治理論場景中加以論証、批判甚至蓄意抹黑,刻意迎合自己預設的想象,顯然犯了先入為主的“稻草人謬誤”。5年來,“一帶一路”實踐不斷推進並取得巨大成就這一現實,恰恰反映出傳統地緣政治經濟理論的困境。

二、“一帶一路”建設倡導的是新型全球治理觀

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出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的全球治理觀,為推動全球治理走出實踐和理論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是對治理惡性循環的有力回應。

1.“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的獨角戲。一些大國奉行“本國優先”策略,在國際事務中不作為甚至逆向作為,加深了世界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大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倒退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勇於承擔大國責任,積極參與構建全球治理體系。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觀,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和協同性、治理空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治理原則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根本目的在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是以新型全球治理觀為指導的國際合作實踐,也是中國提供給全球的最大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建設契合了沿線國家謀求發展、改善國民福利的迫切要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參與進來,中國和沿線國家都是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2.“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少數國家的小合唱,更不是關起門來搞小圈子。“一帶一路”建設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不以政治制度、文化、意識形態劃界。首先,沿線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一帶一路”的平等參與者。其次,“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踐行擴大開放的重要平台,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一帶一路”開放包容的性質也不會變化。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礎上,任何國家都可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在其中做出貢獻、共享成果。“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的“小圈子”,而是一個具有廣泛共識、成員彼此平等、向世界敞開懷抱的朋友圈。

3.“一帶一路”建設是原有區域協作機制的有益補充。“一帶一路”本身不是實體性的國際組織,其運作機制與區域性國際組織存在根本不同,因此不可能干擾或破壞原有區域協作機制,擠壓原有國際組織的作用空間。相反,通過雙多邊對話方式,中國不僅加強了與沿線國家之間也加強了與區域性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致力於推進雙方發展戰略對接。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已經與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歐亞經濟聯盟、非洲聯盟等區域性組織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對接,中國—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議等即是這種有效對接的代表性成果。

三、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義利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要“以義為先、義利並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人民日報》2016年5月1日,第1版)“義”是倡導國際道義、追求全球正義,“利”是在互惠共贏基礎上確保各方取得實際利益。尋求義利協調是“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共贏共享發展的重要價值導向。

1.“一帶一路”建設下的國家合作不是零和博弈。首先,“一帶一路”建設始終踐行“共同利益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指引,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各國通過互通有無、加強協作,促進整體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因此不可能是此消彼長式的零和游戲。其次,“一帶一路”建設旨在互利共贏。在合作發展中,有的國家得利多,有的國家得利少,但整體上都能獲得好處,因而“一帶一路”建設能夠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另外,不能以短期收益、單體項目收益為評價單元,需要將利益的核算置於長遠和全局,一些項目從短期來看可能不能獲得覆蓋成本的收益,但從長遠看則會帶來持續的收益﹔同樣,單體項目的實施,會通過投入產出機制帶動關聯產業發展,衍生大量需求和就業崗位,從整體上帶來收益。

2.共建“一帶一路”超越“非義即利”或“明義暗利”的簡單價值取向。隻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單純強調“利他”或“利己”,都無助於“一帶一路”建設實現更高水平的跨國合作。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中國始終張開懷抱歡迎沿線各國積極參與﹔始終尊重各國主體意願,不干涉別國內政,不附加援助的政治條件﹔不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反對以政治手段解決債務問題,不在投融資項目中獲取政治私利﹔遵循市場機制與商業規律,為各國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和選項,不影響這些國家原有的對外合作關系,有力彰顯了中國責任、中國道義、中國擔當。

四、“一帶一路”建設實踐成果令人矚目

5年的發展與奮進,“一帶一路”建設連點成線到面,在廣袤大陸上落地生根,在浩瀚海洋中乘風破浪,千年絲路再次煥發出蓬勃生機,為當今世界開啟發展新航程。

1.合作共識高度凝聚。“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進入國際話語體系,成為引領國際合作最重要的關鍵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廣為傳播、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可和贊賞,其核心理念已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2016年11月,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呼吁各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和高度認可。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來自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齊聚北京,共謀“一帶一路”合作大計。“一帶一路”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具廣泛共識和影響力的國際合作倡議。

2.戰略對接與政策溝通不斷加強。“一帶一路”頂層設計初步完成,實施藍圖日漸清晰。根據合作重點和空間布局,中國設計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合作框架,為各國深入理解“一帶一路”倡議格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清晰藍圖。中國努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雙多邊及地區聯合工作機制已經全面建立。截至2018年5月,中國已與8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內容涵蓋經貿合作、戰略對接、標准互認、產能合作等多個領域。

3.基礎設施聯通建設進展顯著。高效暢通的海陸交通、油氣管道、網絡信息國際通道雛形初顯。鐵路方面,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尼鐵路前期工作啟動,中歐班列從無到有,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主要區域,已經實現常態化運營。公路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中俄黑河公路橋等重大項目已開工建設。海運方面,中國已參與沿線國家數十個港口的建設經營,並積極參與北極東北航道開發,就打造“冰上絲綢之路”與俄羅斯達成共識。航空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空運聯系進一步強化,中國民航已與43個沿線國家實現空中直航。油氣管道方面,中緬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復線正式投入使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全面加快推進。網信建設方面,中國已在多個沿線國家建成跨境路纜和國際海纜,信息聯通能力進一步加強,北斗系統預計2018年年底前全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屆時將為其提供穩定的定位與導航服務。

4.貿易規模大幅增長。“一帶一路”倡議極大拓展了沿線國家的貿易空間,推動了各國經貿往來。“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成為全球價值鏈整合、實現互利共贏的新亮點。中國與格魯吉亞、毛裡求斯、摩爾多瓦、巴基斯坦等國和歐亞經濟聯盟的自貿區談判順利推進,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白工業園、中老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經貿合作園區也在加快建設。5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累計逾5萬億美元。中國的快速發展和龐大市場有效帶動了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2017年中國自沿線國家進口6660多億美元,增幅近20%,增速首次超過出口,為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5.資金融通能力逐步增強。“一帶一路”融資環境有效改善,通過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有效促進了貨幣流通和資金融通。目前,全球已有近2000家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國在“一帶一路”7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運營兩年半來,其成員數擴大到87個,投資項目不斷增多,有效帶動了各類公共和私營資本的投入建設。此外,中資商業銀行在沿線國家廣泛開設分支機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6.人文交流合作水平穩步提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人文交流合作。眾多會展和交流活動得以成功舉辦,並逐漸形成常態化機制,為各國人民增進了解提供了交流平台。從國家到城市,再到民間組織,不同層次、不同主題的交流活動日漸豐富,弘揚了絲路精神,引導和加深了各國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礎。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來源:《紅旗文稿》2018年第19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