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
2018年10月08日10:58 來源:《求是》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由城鎮職工的“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根本性轉變,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網不斷織密扎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一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要求,我國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角色不斷強化,逐步發展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經濟制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制度體系日趨健全完善。從上世紀80年代探索企業職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到相繼建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頒布社會保險法,制定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工傷保險條例,出台一系列配套規章,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普遍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啟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和基金中央調劑,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制度,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從企業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障,從企業單一責任到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責任共擔,從城鎮到農村,從城鎮職工到城鄉居民的重大轉變,建立了“獨立於用人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形成了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制度體系。
覆蓋范圍持續擴大。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年參加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人數8964萬人,參加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7924萬人、1100萬人和550萬人,參加醫療費用社會統籌的僅540萬人,大多數勞動者還不能充分享有各項社會保障。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參保人數逐年增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各項社會保障的覆蓋人數迅速增加。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2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同時,集中力量解決了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保、“老工傷”待遇和集體企業退休人員、“五七工”、“家屬工”、農墾職工等群體參加養老保險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我國在社會保障擴大覆蓋面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
待遇水平穩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連續14年上調,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持續提高。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為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當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左右。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8年的490元。大病保險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政策范圍內費用報銷比例超過50%,有效緩解了大病患者和困難群體的醫療費用負擔。全國月人均失業保險金水平已達1228元,工傷保險待遇穩步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萬元。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的穩步提高,保障了參保人員的基本生活,讓人民群眾合理分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基金規模逐步擴大。1993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額880億元,累計結存約288億元。2017年底,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額已超過12.4萬億元,基金累計結存達7.73萬億元,支付能力顯著增強。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8.04萬個,參保人數2331萬人,積累基金1.3萬億元。積極推動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已有14個省區市委托投資總金額近6000億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權益從2000年建立初的200億元增加到1.83萬億元,應對老齡化的基金儲備更加充裕。同時,各級財政不斷加大社會保障投入,2017年社會保險基金財政補貼收入1.23萬億元。基金規模的逐步擴大,進一步夯實了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目前,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的五級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為參保單位和群眾廣泛開展社保登記、待遇支付、政策咨詢等服務。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強“金保工程”建設,全面實施“互聯網+人社”行動計劃,進一步簡化優化再造服務流程,積極推動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實現了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更加順暢,流動就業勞動者的社保權益得到了更好維護。90%以上省級和77%地市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開通網上服務,12333電話咨詢服務實現地市全覆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1.5億人,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同時,加強基層經辦機構能力建設,持續改進作風,為民服務品質不斷提升。
二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保障工作不斷開拓創新,有力保障了群眾基本生活,有力提升了經濟社會包容發展的水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把握社會保障基本規律,強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隻有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保障才能根基牢靠。黨和政府堅持在發展基礎上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綜合國力和公共財力不斷增強,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待遇水平穩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總結歷史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根本立場,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中心任務。
堅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其制度模式和保障水平與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緊密相連。黨和政府堅持立足實際、實事求是,針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針對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基本特征,借鑒汲取國際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經驗教訓,探索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確立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架構,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穩步提高保障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重大原則,從保障基本權益做起,不斷拓展保障項目,推動實現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與發展階段和財力水平相適應。實踐充分表明,隻有符合基本國情,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才能實現制度“從無到有”、覆蓋群體“從小到大”、保障水平“從低到高”、服務能力“從弱到強”。
堅持以漸進式改革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取得突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調整,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握客觀規律,積累改革經驗,不可能一蹴而就。黨和政府充分考慮發展實際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堅持試點先行、由點及面,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合理把握改革的節奏和力度,漸進式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的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試點,到上世紀90年代鎮江、九江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到本世紀初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再到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擴大支出范圍等試點,為制度的全面推開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重點突破和漸進推動相銜接,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針對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偏低、撫養比逐步降低、收支矛盾日漸突出、制度可持續性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加強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頂層設計,把握改革時機和時間節點,有秩序、有步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實踐証明,隻有循序漸進、梯次推進改革,才能避免利益格局調整帶來的社會不穩定,保証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
堅持底線思維和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器。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最根本的是要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兜好兜牢民生底線。上世紀90年代末,為實現國有企業改革脫困,中央及時作出決策,確保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本世紀初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幫助農墾企業職工、困難企業職工、關閉破產企業職工、“老工傷”人員參加各項社會保險,有力地維護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社會政策要托底,牢牢守住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這一民生底線。我國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越扎越牢,大批困難群眾納入覆蓋范圍,向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實踐証明,隻有堅守民生底線,發揮托底功能,才能更好提升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
三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享有更加可靠的社會保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保障工作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也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有利條件。黨的十九大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扎實做好各項社會保障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相關專題 |
· 《求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