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深化改革的馬克思主義意蘊

楊 明

2018年09月30日08:05    來源:紅旗文稿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馬克思主義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歷史規律,認清世界大勢,順應時代潮流,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深刻闡述和系統回答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改什麼、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改革與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時代的集中體現,折射出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智慧光芒。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觀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的學說,是為人類謀幸福、實現人類解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最終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整個世界歷史也是為“人作為人”做准備的歷史,離開這個目標,所有發展都會失去價值和意義。回顧4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一條重要的寶貴經驗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以改革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改革的“人民”屬性,把“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遵循,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的立黨初心,充分體現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也充分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

1.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改革的使命。為誰立命、為誰謀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場性、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並反復強調:“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熱愛人民、服務人民、對人民負責的政治品格和深厚情懷,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對改革的“人民”本質一以貫之的堅守和擔當。

2.以人民群眾為改革的力量源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集中人民群眾智慧、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的必然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作為改革主體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地位,突出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的思想,堅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他指出沒有人民支持和積極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隻要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越不過的坎﹔改革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從根本上解決了全面深化改革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是改革問題上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改革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核心體現。

3.以群眾獲得感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面對改革發展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這一重要論斷與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一脈相承,在理論與實踐的歸宿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出發,提出的判斷標准和重要原則。基於這一標准原則,習近平總書記以真摯的人民情懷反復強調,“要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是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成效標准,“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尊重基層群眾實踐,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圍繞“三個是否”評價標准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充分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為我國新時代的改革評價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標准。

二、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核心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即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全面深化改革,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1.堅持和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實踐以人為主體,人既是實踐活動的策劃者,又是實踐活動的踐行者,實踐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強調要堅持和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回答了改革“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關於人在實踐中的創造主體、發展主體和享有主體的地位、作用以及實踐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有了鮮活的時代氣息和當代中國發展實踐的具體內容,並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得以體現並發揮重要作用。

2.堅持以人為本的實踐目的和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最核心的體現就是確立全面深化改革以人為本的實踐目的和價值取向,即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改革最高准則和根本目標。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執政理念,不斷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有大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3.堅持實干興邦的實踐本質和實踐要求。馬克思曾指出:“勞動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民族復興事業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們要埋頭苦干、真抓實干,不斷取得一個個豐碩成果”,改革要“狠抓落實,確保各項改革取得預期成效”,“突出督查落實”,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嚴謹求實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實踐証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狠抓改革方案的落實工作,使各項改革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實踐創造中形成推動發展的新格局,在腳踏實地的不斷探索中開創全面改革的新局面,才能促使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取得實效。

4.堅持改革創新的實踐動力和發展理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改革本質上是實踐的,也是創新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靠的就是持續創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位居五大理念之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總是從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我們黨治國理政政治使命的戰略高度來把握創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他多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提出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金融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文化創新等等。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舉措,深刻揭示了以創新把握時代精神,以創新推動實踐發展的改革理念。

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矛盾觀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在方法論上的體現,它是指善於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証統一,既強調在矛盾體系中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又強調在同一事物的矛盾雙方中善於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立足於人類實踐的矛盾本性,習近平總書記靈活運用矛盾觀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觀察、認識、處理和解決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在直面矛盾和破解矛盾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不斷發展。

1.突出重點,抓住改革的關鍵問題和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扭住關鍵”、“突出問題導向”,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改革“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現實中國社會矛盾分析基礎上注重抓中心、抓重點、抓關鍵的矛盾思維方法,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矛盾運動規律的深刻認識與科學把握,是唯物辯証方法在當代中國改革問題上的創造性運用。

2.統籌兼顧,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的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這些重要論述,也充分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特征和要求:一是要“統籌”,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單個領域體制的調整和修補,而是各個方面體制與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進。二是要“系統”,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各個領域體制改革的單向推進,而是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的系統推進。三是要“集成”,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止步於改進體制機制,而是要著眼於制度聚合與集成,形成總體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四是要“協調”,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良性互動、協調推進,各項改革舉措要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

3.遵循規律,把握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証法,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前進。”“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方法論的論述十分豐富,包括強調在總體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在思想方法上要處理好“五個關系”,即“處理好思想解放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大與步子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強調在推進方法上要處理好政策“五大關系”,即把握好“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遵循。

(作者: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紅旗文稿》2018年第18期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