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張凡

2018年09月25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守島英雄王繼才的感人事跡在中央各大新聞媒體重要版面、重要欄目,以人物通訊、消息報道、音視頻板塊、配發評論等多種形式推出以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或許,若非守島英雄王繼才的離世,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境內、面積隻有兩個足球場大小的開山島至今依舊鮮為人知﹔然而,開山島雖小,卻是扼守黃海的前哨陣地,其戰略地位不言自明。1985年我海防部隊撤編離島后,在島上僅設置民兵哨所。次年,王繼才奉命守島,從此32年如一日不曾離開。要知道,這漫漫32年可不是一晃而過的,而是一天一天地攢起來過的﹔更何況,島上二十年沒水沒電,王繼才僅靠一盞煤油燈、一個煤炭爐和一台老舊收音機來支撐著守島日常,這種近乎極端的惡劣環境在如今的人們看來,又是多麼的難以想象。

然而,面對如此殘酷的島上環境,王繼才沒有退縮,也沒有逃避,而是直面現實,迎難而上,在很大程度上,他這種大無畏精神,出於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關鍵時刻更加彰顯人性的光輝。王繼才的這種人格力量,歷經數十載開山島上默默堅守,慢慢沉澱而成,這種執著於事、不負重托的“士”之精神足以令人尊敬。

子貢曾問孔子:“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道:“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不難發現,孔子在這裡不僅賦予“士”以道德的意義,更是對標“高等之士”之要求,即行為廉潔而知恥,出使他國不辜負君主所托。而事實上,王繼才的人生選擇與終生堅守,恰如其分彰顯了孔子所言及的“士”的最高標准﹔換言之,敢做敢當的王繼才正是以年復一年的守島行動做到了不負重托,而這也正是數千年來傳統儒家“不辱使命”在當下社會的最佳體現。

想當年,年僅26歲的王繼才可謂血氣方剛、意氣風發,恰青春年少的他,理應對詩和遠方充滿無限向往與憧憬、對一切皆有可能的未來滿懷期待﹔更何況,普通一兵王繼才,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他完全可以借口不去登島守島﹔然而,生活沒有假設,當年風華正茂的王繼才,卻毅然決然地選擇與眾不同的生命之路——奉命守島。王繼才不顧條件的極端艱苦,邁入未來的征程無懼風雨,其守承諾、重行動恰如當年奉命出使西域的張騫,憑借自己堅忍不拔、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歷時十余載,克服並戰勝重重難以想象的危難,最終不負重托完成家國重托。“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王繼才這裡“家”與“國”是融為一體的,他正是用忠於職守和“舍小家顧大家”的至誠,抒寫出普通一兵忠誠為黨和為國守海疆的家國情懷。

(作者系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王楠、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評論·熱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