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時代人才流動的新導向

馬抗美

2018年09月21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新時代人才流動的新導向

人才流動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一般是指人才在不同國家、地區、產業、職業、崗位之間的流動或轉移。“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人才資源已經成為推動人類文明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要素,相對於物質、資本等要素而言,人才要素更為積極和活躍,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循環、配置必將更加廣泛。

鼓勵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流動,是新時代人才流動的新導向

根據新時代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人才集聚的新理念:“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從人才集聚的目標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人才集聚”,絕不單純是指一種經濟行為,而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人才集聚的范圍看,不僅涉及黨內,而且涉及黨外﹔不僅面對國內的人才,而且更把目光投向全球﹔從人才集聚的類型看,不僅僅包括科技人才,而是統攬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從人才集聚的導向看,不僅包括國家重點行業、重點工程發達地區,而且包括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因此,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人才集聚,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不但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更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這一提法在過去鼓勵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基礎上,明確了鼓勵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流動,這是新時代人才流動的新導向。

其一,從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判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客觀上在新時代凸現出來,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而這一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匱乏。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等與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和供給量之間呈現出的不匹配狀態。這些地區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還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質人才建功立業。

其二,從個人成長規律來看,基層鍛煉向來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平台和實踐途徑,不僅可以提升人才的社會價值、磨練人才的意志品格,還能幫助人才深刻地了解我國的國情和民情,加深與廣大群眾的深厚感情,促進人才的全面成長成才。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6月28日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就曾指出:“在普通崗位上經歷一些難事、急事、大事、復雜的事,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國情、社情、民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接地氣’。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年輕干部隻有珍惜基層的鍛煉機會,切實投入基層實踐崗位當中,內在素質和能力才能不斷得以磨練而快速提升,才能在實現社會理想的基礎上實現個人理想。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干部,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源源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干部”。

其三,從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需要看,如何吸引人才到邊遠地區和基層就業,一直是我國人才工作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雖然國家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但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庄嚴承諾和“培養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具體要求。由此,我們必須要加快研究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體制和機制,為這些地區的發展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根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不僅是實現人才價值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對於推動我國人才工作的改革、實現人才資源優化配置、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待遇低、環境差、發展空間小仍是制約人才去基層一線的主要障礙

人才流動是人才資源調節的一種基本形式,是調整人才社會結構,充分發揮人才潛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人才作為當代社會生產中的最重要資源,必須進行有序的流動。隻有人才流動起來,才能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提高人才資源的使用率。然而,人才的流動是具有客觀規律的,從世界范圍看,基本上呈現出向科技水平高、環境條件好、研究經費足、待遇高、發展機會多的地方流動。從我國區域范圍看,人才流動出現了“孔雀東南飛”現象,即中西部人才向東部流動。東部沿海地區憑借良好的經濟基礎、有利的區位地緣優勢吸引了大批人才從低收入地區向高收入地區、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在經濟發展中,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始終是與人才有密切關系的聯結點,當代的城市已經成為人才、貨物、信息和資金等各種要素的匯集地,同時也是各種信息產生、交流、釋放和傳遞的高度聚匯點。所以,人才的流動呈現出向城市集聚的情況。

從人才流動的基本規律和目前態勢來看,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確存在著制約因素。概括起來,基層待遇低、環境差、發展空間小仍是制約人才去基層一線的主要障礙。此外,還有思想觀念上的差距,發達地區不僅給人才提供了優厚的待遇,而且還有先進的人才觀念,因而為吸引人才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政策和措施。我國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在人才競爭中雖然存在著劣勢,但也並不是沒有優勢。中央對這些地區發展的關注度達到從未有過的高度,成為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費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這些地區的新經濟增長點也對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要真正破解制約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瓶頸,僅僅依靠生硬的行政命令、單純的思想政治動員、簡單的待遇提升,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創新思路,才能建立運行有效的長效機制。

用“一池活水”的思路來解決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的人才集聚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用“一池活水”的思路來解決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的人才集聚問題。在區域差距仍然存在的前提下,要打破人才的所有制壁壘、跨越行業流動的壁壘,把“有限任期”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把區域建設與整個國家的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在人才個體的流動中實現人才群體的穩定,形成人才城鄉環流的態勢,發揮人才的集聚效應,為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的發展建設提供持久而有力的人才保障。為了促進人才流動新導向的實現,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健全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多方協作、上下聯動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打破人才流動的各種障礙,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不是一個地域、一個部門、一個環節可以解決的,每一項具體工作都涉及到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層級。同時不同類型的人才在這些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又具有階段銜接和角色變換的特征,其管理工作實質上是不同時段對不同角色的動態性調度。

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就很容易使這項工作出現碎片化和工作鏈條的斷裂。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各地、各部門都會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如果沒有一個集中統一的領導,很難形成合力,達到工作的預期目標。這就需要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拿出一整套的改革措施,扎實推進。

因此,建議由中央牽頭,成立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和協調,特別是做好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並指導地方抓緊落實。地方的工作重點主要體現在根據中央精神,結合本地情況,制定具體化的政策和措施,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台,保証中央精神得到貫徹執行。目前,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整體規劃,以增強工作的合力和力度,形成一套中央引導與各部委及地方探索相結合的分工明確、協調有序、科學規范的上下聯動機制,以推動該項工作有序、穩定運行。

二是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目前國家在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項目已有不少,且運行多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例如,大學生村官計劃通過吸引優秀人才的入口定位、多元流動的發展定位、解除后顧之憂的保障定位等方面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措施,先后吸引了數十萬青年大學生參與其中,已經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青年大學生到農村最基層的行動,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生力軍,又使青年人才得到鍛煉,成為我國人才隊伍的優秀后備力量。 “三支一扶”計劃、“西部志願者”“選調生計劃”“特崗教師”等項目,也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此外,“第一書記”、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干部援疆援藏等,都已形成良好的運行模式,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項目雖然有不同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但由於不同的部門牽頭,基本上自成體系,難以形成合力。因此,如何根據各種項目的資源優勢和特色功能,實現項目的整合或優勢互補,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由中央領導小組牽頭,在科學調查、合理測算不同地區對各種類型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協調,保持項目和人才的合理分布,使這些項目既能發揮自身優勢,又能與其他項目形成互補,避免人才浪費。

目前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拓展范圍,加大力度,保持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的建設有人才持續不斷的參與,而經受過基層洗禮的人才或回到原有工作崗位發揮更大的作用,或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各行各業,從而既形成了人才城鄉環流的良好態勢,又成為我國人才隊伍培養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這才是人才資源戰略意義的體現。

三是明確政策導向,激發人才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是遵循市場規律的。但政府並不能只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應當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市場和政府的結合過程中,政府的首要作用是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規范和調整市場主體的行為和市場的競爭秩序﹔其次是制定政策,明確鼓勵什麼、限制什麼。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促進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提高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保障水平,使他們在政治上受重視、社會上受尊重、經濟上得實惠”。同時,還要注重基層人才培養培訓,鼓勵和支持基層一線人才積極參加定向培養、學歷培訓和各級各類業務培訓,不斷增強基層一線人才的業務水平和能力素質。

因此,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應加快建立人才的跨區域、跨單位的法律保障機制,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合同化管理、服務年限、教育培養、服務配套、社會保障、進入退出機制等。同時,還應逐步健全和完善到基層去的人才評價機制、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人才培養機制,使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引導和指導作用。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

【參考文獻】

①《面對人才流動拐點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華網,2017年4月16日 。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