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創新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8年09月21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事業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對科技創新功能、科技強國舉措、全球科技治理、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1.科學認識科技創新的功能意義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對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多次科技革命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他指出,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我們的先人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取得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大批發明創造”,但“近代以后,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們的民族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列強侵略、戰亂不止、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的深重苦難”。可見,歷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特別是一些前沿方向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科技創新要堅持鼓勵支持和規范發展並行。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在充分肯定科學技術重要功能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告誡我們:“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他以信息技術為例,指出:“從世界范圍看,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並日益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特別是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面臨較大風險隱患,網絡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難以有效應對國家級、有組織的高強度網絡攻擊。這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難題,我們當然也不例外。”

2.明確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舉措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論述過如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建設成為攻堅克難、引領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讓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持續涌現。

抓准並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爭實現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並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創造更多競爭優勢。

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准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又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3.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他強調,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實踐這一使命的重要行動。

明確自主創新與國際開放合作的關系。一方面,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另一方面,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機遇和平台。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發揮科技創新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作用。今天,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國科技工作者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

4.培養造就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解決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關心和愛護青年人才,把發現、培養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責任,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台。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倡導創新文化,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為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奠定堅實基礎。

5.為科技創新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萬眾一心為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各級黨委和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對科技事業的部署上來,切實抓好落實工作。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和實踐,提高科學素養,既當好領導,又成為專家,不斷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本領。要尊重科研規律,尊重科研管理規律,尊重科研人員意見,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服務好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條改革任務,目前已完成110多條。在科技領域存在的多年來一直想解決但沒有能解決的難題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近年來,國家出台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要改革方案,並在推進中不斷完善,以期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李東鬆)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