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2018年09月20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重要論述,十分深刻地闡明了目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特征,同時也指明了新時代我們黨所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結束了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以后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接近聯合國劃分的富足標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各項民生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社會養老保險已經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13.5億人。我們實現了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回顧歷史,我們理所應當有這樣的自信:“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要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體而言,要分兩步走: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
要實現上述宏偉目標,就必須深刻把握“強起來”的實質內涵,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數量之強與質量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注重的是將蛋糕做大的數量之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則必須注重發展的質量之強。為此,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和規模擴張型向質量和效益提升型的根本轉變,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其中關鍵,是要注重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使經濟發展建立在可靠、持久的基礎之上。
經濟之強與生態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必須補生態文明建設之課,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國人均資源嚴重短缺,目前我國人均佔有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佔有淡水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但與此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單位GDP創造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對中國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為了真正能夠“強起來”,我們必須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花大力氣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讓中國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
物質之強與精神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注重的是物質財富的創造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則更應注重精神財富的創造和文化建設,滿足人們的精神所需。文化興則國運興,精神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精神強大是國家強大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同樣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一個大國,我們亟須通過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培養起成熟的大國心態。與民族復興相適應的大國心態,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就能形成的,也不可能隨著國力的發展自然而然地產生,它需要培育與涵養,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以理性的精神進行反思和重建,從而奠定民族復興的文化基礎。
國內之強與國際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眼光向內,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國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促進中國綜合國力的成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在注重國內建設的同時,還要更多將眼光朝外,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勢必要更多地走出去,更多地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更多地在國際事務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種負責任大國,絕不是要恃強凌弱、以大欺小、搞霸權主義,而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各國風雨同舟、攜手同行,共同建設人類的美好家園。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強起來”的階段,既是我們攻堅克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同時也是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我們的目標,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山巔,各種不可預測的復雜因素也將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將越大。
我們曾以“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中國近代走過的艱難歷程,而在當下,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又是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單邊主義、保守主義、逆全球化傾向沉渣泛起。為此,我們必須“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增強全民族清醒感、緊迫感、危機感,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和韌勁,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抓住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繼續融入國際潮流,使中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為人類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馬敏,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奮進新時代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