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周小平

2018年09月19日08:13    來源:學習時報

  核心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理論觀點,對各方面、各領域的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精髓,其中蘊含的科學方法論更是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毛澤東早在1934年就指出:“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這句話形象生動地強調了方法的極端重要性。科學的方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在變幻莫測的事物發展中就有了“方向盤”。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理論觀點,就各方面、各領域的深化改革都作出了總體部署,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精髓,其中蘊含的科學方法論更是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改革

  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的邏輯起點和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這一論斷表明,問題是改革的緣起,解決問題是改革的目的。改革不屬於主觀願望,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從客觀存在的問題出發,有著深刻的實踐基礎。全面深化改革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堅持問題導向首先是發現問題。鄧小平講過,發展起來以后遇到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候少。比如說,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在發展以后產生的問題。發現問題並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要方面。在當前形勢下,要堅持“兩個改起”,即“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對於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回避、不退讓,更不能敷衍了事。發現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問題找對了,才能“對症下藥”,解決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讓全社會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如果缺乏問題意識,沒有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就容易空對空,就沒有針對性,不能產生實際效果。堅持問題導向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體現的是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因此,以問題為導向謀劃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

  正確處理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的關系

  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方面,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規定了改革的總方向。在改革實踐中,無論是哪個領域、哪個行業的改革,都不可偏離這一總目標。在旗幟、道路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必須態度鮮明,立場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更張”。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並不意味著自我封閉。任何徹底封閉自身,試圖依靠自身發展的想法都不可取,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將落后。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擴大對外開放,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論壇的講話,進一步釋放了中國擴大開放的重要信號。當前世情國情變化,中國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從吸引外資為主轉為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並舉,更加全面、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通過開放促進改革。在擴大開放問題上,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不因一時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國家的言論而受到影響,同時更重視風險管控的能力,以“管得住”作為“放得開”的前提。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馬克思認為,隻有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學的革命也必然以社會革命為依歸。在馬克思看來,政治革命只是通往社會革命的手段,社會革命才是終點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之所以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就是因為還要繼續進行社會革命,通過改革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在社會革命的過程中,勢必會存在各種利益沖突,通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平穩有序化解這些利益沖突?就是要重視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奉法者強則國強”,改革的“破”與法治的“立”結合起來,才能使改革於法有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思路的立足點。市場經濟是以契約精神為核心的法治經濟,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關系,就是要尊重市場規律,規范“有形之手”使其收放有度,有效激發企業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著眼於“全面”,重點在“協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強調的是各領域改革作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精准把握黨領導下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結構和內在規律﹔另一方面,在改革實踐中加強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實現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也是實現改革目標的基本要求。

  唯物辯証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整個世界就是由各種事物相互聯系組成的統一體。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以及黨的建設等多個要素,隨著各領域的關聯度和依存度不斷增強,改革就越需要深入,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任何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改革系統各要素既有各自的地位,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具有復合聯動關系的系統工程。因此,從系統的整體出發,進行整體謀劃,全方位推進各要素發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各種管理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從宏觀層面進行謀篇布局,明確改革的目標、任務和路徑,能夠有效避免因改革方法錯誤而導致不可挽回的顛覆性錯誤。

  頂層設計是重要的改革方法,但也不能忽視基層探索和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如果不及時把行之有效、適宜推廣的實踐經驗和做法上升到制度,就可能造成改革脫離群眾、脫離實踐,使改革的目標無從實現。一方面,頂層設計是在基層探索的基礎上所歸納、總結、提煉后形成的總體規劃。基層探索要為總體規劃提供實踐根據和具體經驗,防止頂層設計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基層實踐的檢驗、反饋與調整中不斷完善,離開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全面深化改革便寸步難行,而且沒有實踐意義。隻有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統一,形成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之間的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基層改革的創造性,提高公眾對改革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