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文化自信”的獨特作用和重大意義

榮開明

2018年09月14日08:0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自信”的獨特作用和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就告訴我們: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根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從獨特性和力量兩層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獨特作用。

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義的支撐。道路、理論、制度的內涵界定,都包含著文化的基礎要素。道路的確立、理論的架構、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內涵,不僅滲透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還滲透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審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質,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思維力、先導力、潛移力、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創造力、孵化力、和諧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深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是激勵我們攻堅克難、克敵制勝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國家、民族、群體、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靈魂,必將無所適從。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確立起來,就將融入人們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倫理道德、正確的行為操守、優雅的審美情趣,並在具體實踐中規范、制約和激勵人們的行動。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融入人們的精神基因,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以繁榮和昌盛。文化建設是在精神領域搞建設,與蓋大樓、修公路不一樣,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與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長的時間。為此,文化建設既要有緊迫感,更要有長期堅韌不拔的精神。隻有注重積累、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化經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師,無一不是在人類文化長期積澱和接力推進中才誕生的。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於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產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堅持用先進的文化“教化”“化人”的過程,都是先進文化特別是其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國家觀、人民觀、歷史觀等潛移默化的結果。

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

正因為文化自信有著上述獨特作用,它的意義也就特別重大。這些重大意義可從多個維度去作分析。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后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能、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19世紀是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是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則要靠文化改變世界。從這一意義上說,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從理論上看,將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視野和空間。自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以來,從理論變為實踐,從一國實踐變為多國實踐,便形成了理論、運動、制度“三統一”的觀念和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和框架體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提供思路和啟示,為我們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找到了突破口、生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為我們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實踐方向。那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實踐中,扎扎實實地搞好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設,更好地在國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在國際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為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福祉。

從我國要實現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看,文化自信是實現這一新飛躍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復興。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從國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激烈斗爭、保証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可預測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信息大爆炸,傳播大變革,多元文化碰撞沖擊強烈,社會急劇轉型,使得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表現出更多困惑,呈現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虛、價值虛無、享樂拜金等一系列問題。信息化、網絡化的普及,既給人們便捷借鑒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提供機遇,又給各種不良文化的滲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戰,影響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隻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諸多意識形態的巨大浪潮中,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沖擊,才能在對外交流和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話語權,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作者:榮開明,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