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到: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孔新峰

2018年09月12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這是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主旨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古語。這句話出自《管子·形勢解》,較完整的表述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在先秦諸子百家存世著作中,《管子》可謂最為淹博龐雜的一部,儒、道、法、兵、名、陰陽等諸家思想無所不包,天文、時令、輿地、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社會等方面知識無所不及。同時,雖然該書冠以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號稱“華夏第一相”的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之名,但很大程度上乃是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宮甚至更晚時期諸賢的集體創作。誠如南宋大儒朱熹所言,《管子》“非管仲所著”﹔另一位南宋學者葉適也判定,“《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今本《管子》乃漢代學者劉向博洽綜研編訂而成,至今仍傳世七十六篇。而習近平主席引文所出的《形勢解》,列為第六十四篇,是該書存世的四篇“管子解”之一。顧名思義,《形勢解》可謂對《管子》第二篇《形勢》的闡釋發微之作。唯有准確地理解何謂《管子》所論之“形勢”,方能更好地認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的奧義。

所謂“形勢”,今天多指國際、國內的時事狀況及其發展趨勢﹔而其古義,則包含人事上的強弱盛衰之勢、地形上的高下平險之勢乃至行軍的陣勢。“形”“勢”二字,在今人看來,其連用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鮮少注意對二者加以個別的解說。甚至今天《管子》兩個最負盛名的英譯本,即美國漢學家李克(W. Allyn Rickett)和中國學者翟江月的譯本,對《形勢》篇名的譯法除使用Xing Shi外,也分別譯為On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及The Situation。實際上,且不論“形制之勢”“形格勢禁”“勢合形離”等成語,《形勢》及《形勢解》中的“形”與“勢”原本便是兩物,與今日詞義相去甚遠,不可不察。雖然《隋書·經籍志》將《管子》列入法家類,但更早的《漢書·藝文志》則將其列入道家類。毋庸諱言,該書具有很強的道家成色。道家典籍《老子》第五十一章有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張岱年先生解釋說:“一物由道而生,由德而育,由已有之物而受形,由環境之情勢而鑄成。”所謂“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存在的形態和道理(“形”),亦有其發展的態勢和能量(“勢”)。

可見,由事物的當下外在形態之“形”,可推知其內在規律與發展前景之“勢”﹔高山大海強國賢人之“勢”,離不開不辭水不辭土不厭人不厭學之“形”。這就又讓我們想起《老子》第六十三章提出的“大小多少”的辯証法:“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於是乎,“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而“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當然,《管子》自有其時代和階層的限制,需要做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期開出古聖先賢觀山觀海關懷天下的當代意義。面對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不辭水”,不是為了稱王稱霸、窮兵黷武,而是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以鄰為壑大行其道、個別強權國家奉行單邊主義之際,主動開拓出更為宏闊的天下格局﹔“成其大者”,亦不再是謀求一國之大,而是促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大。“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則強調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與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大陸的非洲,已然結成並必將鞏固和發展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進而在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安全共筑、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非洲人民團結振興的非洲夢,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范。

(作者:孔新峰,系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