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8年08月17日16:28 來源:《求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提出的戰略性舉措和重大決策部署。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隻有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石。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沒有現代化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的一般規律。近代以來,英美等發達國家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化國家的轉型,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依托第一次產業革命,英國在19世紀率先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包括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先進工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市場經濟體制。依托第二次產業革命,美國在20世紀建立了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其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支柱。而反觀二戰后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亞非拉國家,其轉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國的衰落與屈辱,直接原因在於經濟的落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偉大探索。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了工業化的總目標,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經過4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現代化建設成就,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制造業產出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裡程碑,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化。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的有機整體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社會化大生產充分發展的產物。從歷史上看,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一個全新的歷史方位和國際國內環境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能把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作模仿的范本,而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們所要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靈魂,既反映了當今時代社會生產力重大變革的要求,又反映了當今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探索和實踐,是對新時代如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創造性回答。
創新驅動發展的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西方發達國家早期的現代化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相對短的時間裡實現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和技術為驅動力帶動工業化進程,從而發揮后發優勢來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這為我們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就能有效發揮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后發優勢,就能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協調平衡發展的經濟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再生產是一個運動過程,要求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的相互協調。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盲目性的弊端,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平衡發展。當前,面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要緊緊抓住影響社會再生產的主要矛盾、中心環節,突出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協調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重點與非重點的關系,著力推動區域、城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
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是以數量擴張和規模擴大為主線的工業化道路,“先發展,后治理”是其典型特征,造成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緊張,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作為一個后發經濟大國,我們必須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開放共贏發展的經濟體系。歷史充分証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沒有經濟全球化就沒有現代化,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歷史形成的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包含著深刻矛盾和嚴重弊端。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對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回應,致力於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必將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
共享共富發展的經濟體系。堅持共享發展,穩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系的根本區別。資本主義的經濟現代化把更好實現資本的增殖和擴張當作根本目的,造成了社會的分化對立,因而危機重重。我們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其根本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不斷完善收入分配關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三、牢牢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最終要落實到“怎麼干”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把握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
主線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是起支配作用的環節,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就是堅持從生產端發力,更好發揮生產的支配作用。要把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作為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中心任務﹔加快增長動力轉換,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水平﹔強化基礎體系支撐,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更加注重調動和保護各類經濟主體的積極性。要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打通去產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業成本。
關鍵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不斷提高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又要抓住關鍵,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要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調整,強化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實現我國科技水平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
基礎是發展高質量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著力點放到振興實體經濟上來,提高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避免經濟“脫實向虛”。高質量的制造業是高質量實體經濟的核心。目前,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主要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集中發力高端制造業,一些新興經濟體依靠低成本優勢加快布局中低端產業,中國制造業面臨“雙重擠壓”,大而不強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同時,以網絡信息和人工智能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正在重塑傳統制造業,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趨勢為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養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保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論哪一種歷史形態的社會經濟活動,都離不開經濟制度的規范和協調。中外經濟發展史充分說明,靈活而高效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要著力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堅決破除阻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好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執筆:王生升)
相關專題 |
· 《求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