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多維度提升國家創新能力

冒佩華

2018年08月09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多維度提升國家創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將“創新發展”置於新發展理念之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創新發展”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全社會扎扎實實的行動。“創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最終表現為國家創新能力,是國家創新系統各要素之間協同共建的結果。一般來說,國家創新系統是由教育體系、物質支撐體系、成熟的創新文化等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些要素建設的完善程度及其協調共建的質量,直接決定這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從而決定了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和大小。因此,需要從這些要素入手,致力於構建結構穩定、過程連續、功能強大的國家創新系統,形成強大的國家創新能力。

1.關注國家創新能力的源泉,構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教育體系

教育是國家創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源泉。創新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與該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正相關,從2017年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和世界大學排名來看,國家創新指數前15名的國家都有高校位於世界大學前100位之列。可見,創新的關鍵在於構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教育體系,不僅要重視高等教育,而且要重視基礎教育﹔不僅要重視學校期間教育,而且要重視社會終身教育﹔不僅要重視創新知識和能力教育,而且要重視創新實踐教育,為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創新能力構建個性化、差異化、富有活力的教育體系。

一是重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結合。高等教育在探索性較強的基礎科學和前沿高新技術研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也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但這些優勢和地位與基礎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密不可分。基礎教育的作用,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兩方面缺一不可,隻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創新,同時也隻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才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把知識學活,激發創新。無數事實証明,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需要經過長期的教育和培養才能形成,其中基礎教育階段是必經過程。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十分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但實際工作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不夠。因此,改變基礎教育的傳統觀念,把傳授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是重視在校教育和社會終身教育的結合。隨著知識革命的不斷演進和更替,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一現實,一方面要求學校期間的學習不僅要學好必要的知識,更要掌握如何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又對終身教育提出了要求。終身教育的本質在於打破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階段的界限,使學習過程貫穿一生。

三是重視創新知識、創新能力教育和創新實踐教育的結合。新知識、新思想、新能力是創新的基礎和核心,這就需要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提高有關創新知識和能力的教育質量。創新知識和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人的學習實踐和創新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創新實踐教育應盡量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學校和社會的合作,在校外建立起實踐基地,為創新人才提供實踐教育的平台。這樣,一方面可以將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運用於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為學生培養方案的優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在產學研合作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將得到優化和提升。

2.加強國家創新能力的物質基礎建設,構建與之相匹配的強大物質支撐體系

財政支持是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長期以來,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教育、科研的財政支持不斷加強,反映了政府在創新活動中的強大支撐作用,但與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使財政投入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並在其引導下形成與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相匹配的,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強大支撐體系,就成為當前的迫切需要。

應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總體投入。教育的收益具有明顯且積極的外部效應,它使整個社會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受教育者的經濟收益。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加大投入,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為創新增加人力資本供給。當今我國財政投入教育的費用已達到國際教育水平的基礎線,超過GDP的4%。但與國際上創新能力指數高的國家相比還有差距,這些國家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都維持在GDP的5%及以上水平,因此還需要增加政府對教育的投資。

應加大政府對創新研發活動的投入。作為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核心的知識創新和研發活動,由於具有高風險性、外部性和公共性,應該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如:原創研究與基礎研究具有高投入、高風險、投資周期長等特點,私人部門一般不願投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對於外溢性以及公益性較強的基礎性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等,政府有責任擔負起重要的投入角色,提高整個社會的科技水平,使社會回報率最大﹔對於前瞻性、前沿性和戰略性高技術研究的投入,政府有必要集中資源,組織實施一些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專項,力爭短期內取得較大突破。

應充分發揮政府對各類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首先,通過中央政府投資的配套和引導,挖掘地方財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潛力,扭轉地方財政科技投入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出現連年下降的現象。其次,政府要營造有利於企業投資研發的導向性環境,形成鼓勵企業加強原始創新的氛圍。政府科技投入是整個社會科技投入的導向,政府通過加大和重視財政的投入,刺激和引導企業增加相應的科技投入,這樣既調動了企業資本,也調動了企業創新投資的積極性。再次,引導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最為缺乏資金、最需要資金投入的階段是知識的創新研究和孵化階段,該階段投資風險最大,潛在收益也最大,需要引導足夠的金融資本投入到這個階段,政府必須為金融資本參與創新提供必要的激勵和制度支持。

3.加強創新發展的文化環境建設,塑造尊重創新、崇尚創新、包容失敗的寬鬆的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建設是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精神支撐。成熟的創新文化能夠為創新提供一個自由、寬鬆、包容失敗的社會文化環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大眾的創新激情、創新潛能和責任意識。因此,完善國家創新系統,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必須把創新文化的建設當作至關重要的前提。

應建立健全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安排。創新的制度安排不僅要激勵和保護創新成功者,而且要包容創新失敗者。為此,相關制度安排應該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持續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有效提升創新熱情﹔通過制定合理的科技獎勵制度,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另一方面,由於創新本身是一種帶有冒險的探索行為,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相應的制度安排必須體現出包容、接納和鼓勵創新失敗者的氛圍,從而保証創新的持續性動力。

應塑造積極、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積極、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樣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為創新行為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激勵與保護,二是能包容、保護和鼓勵創新失敗者大膽嘗試、冒險和探索的精神。因此,社會輿論要有意識地引導社會創新價值觀念的形成,消除限制行為主體發揮創造性的不利因素,培育行為主體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促使其有效地獲取創新資源,開展創新活動。對於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社會輿論要有充分的認知和客觀的宣傳,讓社會大眾對創新風險帶來的失敗持有基本的寬容態度,引導社會形成寬容失敗、寬容創新挫折的和諧的輿論和文化環境。

(作者:冒佩華,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