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謹防“成功淪為失敗之母”

顧伯沖

2018年08月08日10:28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謹防﹃成功淪為失敗之母﹄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英兩軍在虎門、廣州等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交戰,入侵的英軍士兵已經能夠熟練地操作起前裝燧發滑膛槍,有的還會操作火炮,而清軍隻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另一半仍然手執弓箭。是清軍裝備不起這些先進武器嗎?否也。史籍有載: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20年,大清帝國的年總產值已佔世界總份額的32.9%。原來,在天朝大國中沉睡的清軍不願意放棄弓箭這個看家本領和當年奪取天下的法寶。清軍在這場戰爭中敗得實在不合規律、敗得實在不合常識、敗得實在匪夷所思,不僅執箭的士兵就這樣死在眾所周知的史書裡,而且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大拐點。

  善用弓箭,是清軍這個來自於游牧民族的一種“胎裡帶”的技能,但他們太相信自己的感覺,太相信過去成功的經驗了,壓根兒沒有意識到社會一直在發生著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最終將他們往昔的“成功”淪為失敗之母。白駒過隙、光陰荏苒。作為歷史的后人,如何對待前人的成功經驗,實質上是對我們思維方式和治理能力的實際檢驗。

  成功的道路是一樣的,而腳步是不一的。許多人興許都有過登山的經歷,當你登上巔峰回眸一望,其實大家都走的是一條道,但每個人的腳步是不一樣的。從哲學層面上講,登山的道路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每個人的腳步是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是大家共同面臨的矛盾的共同點,但具體到每個人的腳步,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有其不可復制的特殊性,也是一個人區別於另外一個人的本質特征。哲學自從在古希臘誕生起就建立起一種主客觀兩分的認識框架或方法。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也沒有離開本質而存在的現象。本質和現象是統一的,但二者又有差別和矛盾。而本質從整體上規定事物的性質及其基本發展方向,現象從各個不同側面表現本質﹔本質由事物內部矛盾構成,是比較單一、穩定、深刻的東西,靠思維才能把握﹔現象是豐富、多變、表面的東西,用感官即能感知。誠然,歷史上許多成功經驗的產生,既是當時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運動的結果,也有它自身本質的特殊因素,有的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極端的經驗主義有時極有魅力,可惜時間不願意與它站在一起。無數的史實雄辯地証明,面對過去成功經驗教條般地死抱不放,最終抵擋不住歲月的磨礪。

  過去的船不一定擺得了今天的渡。對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應當辯証地、歷史地看待,切不可不顧客觀條件的變化而照搬照用具體做法。就像幾十年前用於渡河的小船,今天未必再能進行擺渡,因為河床、碼頭、水流量等都可能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發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簡單重復,而是具有新陳代謝的性質。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過去、現在、將來,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這裡有一則故事,也許是如何對待過去經驗的最好的詮釋。有一群猴子住在山腳下的樹林裡,聰明的猴子阿三就是其中的一員。有一天,阿三和幾隻猴子一起爬到了半山腰,發現來這裡採野果的動物比山腳的樹林裡要少得多,便美美地吃了一頓。后來阿三習慣性地向山的更高處攀登,當來到了山頂時一看,這裡隻有零零星星的幾棵雪鬆。此時,阿三因精疲力竭而倒下了,很快餓死於山巔的積雪裡。這個寓言是“思路決定出路”的最佳佐証,也是理解對任何事物需要准確把握的最佳個案。從哲學上講,它提出了歷史隱而不見的要素,經驗主義害死人啊,能活下來的都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莫踩“成功反被成功誤”的雷區。唯物辯証法告訴我們,主體對客體的能動性有一個度的規定性。這種度的規定性實際上對能動關系的雙方來說,就是主體行為的邊界,超出度的范圍,所能動的事物就會走向對立的反面。現實生活中時常出現的照搬照抄過去經驗導致事倍功半或者徹底失敗的事兒,根本的原因是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惹的禍。對過去成功經驗的應用、強項的發揮,僅僅從經驗的層次上是無法達到對現實事物發展過程的深刻理解的,必須過渡到對事物認識的理論層次,意識才能接觸到事物內在的和本質的東西。要防止踩入“成功反被成功誤”的雷區,關鍵在於思維的正確與否。然而,要獲得正確的思維,就得接受某種以認識思維的歷史及其成就為基礎的理論思維形式的支配。對過去一切成功的經驗都必須按照批判繼承的總原則,從本質上分清利害、權衡時宜,然后針對其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特殊文化形態,採取具體的不同方法來加以分析、取舍、改造,做到運用不照搬、創新不離魂,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的做法,都是不對的。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科學的態度就是既把握其成功的精髓,同時因時而變、因時制宜、因時而進、因時發力,做到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而且能夠高瞻遠矚,在看到今天的同時,看到明天與后天,做出與現在相銜接,又與未來相匹配的正確決斷。這就需要我們要真正按照黨的十九大指出的那樣,堅持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証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科學制定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落到實處。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