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光
2018年07月25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可大”“可久”是中華文明的鮮明品格。不僅要自己好,還希望別人好,這是可大﹔不僅我們這一代要好,而且希望子子孫孫、千秋萬代都好,這是可久。前者是在空間軸上的擴展,后者是在時間軸上的綿延。“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縱一橫,相互協力,讓我們明白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四方上下曰宇,往來古今曰宙”,宇宙浩渺,天道循環,構成中華文明發展的大氣象、深格局。中華先賢秉持這一健全的宇宙觀,通過各種教化方式,轉化為中華兒女日用而不知的行為自覺,這正是中華民族日益恢復該有的世界地位的內在動力,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至今的文化基因。
一方面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自己和他人有尊嚴地打成一片,這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說過:“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說,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論語》有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己以安百姓”,這是連堯舜這樣的聖王都不無缺憾的。修己以安人,通過修身成己來安頓親人、友人、自己影響所及的人。恰如投進湖面的石子,蕩開的層層漣漪,由近及遠,而能夠達到的最遠距離,往往就由我們修身的功力決定。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君子之風,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是“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氣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儒者立志,須令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或少數君子安身立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如此氣象乃是“為生民立命”。正因為如此,佛教東傳之前,佛門泰斗就認為,東土有大成氣象。
事實上,中國人最善於在大局下思考問題,最善於協調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就如沒有所謂的“一滴海水”之說——如果這滴海水脫離了大海,轉瞬之間就會被火辣的太陽烤成水汽。《文子》有雲:“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每一張羅網都有成百上千的網眼,而最終能夠抓住小鳥的只是其中的一個網眼﹔但是,如果隻有這一個網眼而沒有其他網眼的配合,這個“一目之羅”是無論如何也抓不到小鳥的。“羅之一目”與“一目之羅”,雖都是“一目”,但卻有根本區別。前者是局部置於整體之中,后者是局部脫離於整體之外。“得鳥”與“失鳥”的結果表明:局部在整體中才會發揮作用,否則就失去作用。除“得鳥”的“一目”之外,其他“羅”中之“目”,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在天地間,就應該成為頂天立地的人,成為參贊天地之化育的人,成為“曲成萬物而不遺”的人。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中國共產黨人,擁有戰略眼光,保持戰略定力,是一項必備品質。毛澤東說過,“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正所謂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井岡山時期,有一次毛澤東站在黃洋界上問戰士,從這裡你能看多遠?戰士們你一言我一語說能看到江西,還可以看到湖南,毛澤東接著大家的話說:“我們革命就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能看到江西、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正因為有如此格局,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才形成了燎原之勢﹔也正因為有如此格局,才讓中國成為全球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宇宙隻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面對動蕩不定的大世界,面對百年不遇的大變局,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作出正確選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更加光明的未來。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在世界發展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張,佔據了人類道義制高點,凸顯了中國特有的大國風范、大國擔當,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僅要中國好,還要世界好,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可大”方面的體現﹔不僅要當代好,還要子孫好,這是可持續發展在“可久”方面的體現。如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之所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因為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創傷。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重走西方工業化走過的彎路,而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也是關乎人類永續發展的歷史偉業。
家文化是中華文化圈獨有的文化現象,它既是中華文化可大的支點,也是中華文明可久的基點。羅素有一個耐人尋味的觀察,孝道並不是中國人獨有,但中國文化已達到了極高的程度,而這個舊習慣依然保存。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與對孝道和家庭的重視休戚相關。正因為這種對家庭的責任,家成為由私及公的必經橋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與親人之間最真誠的愛戴,往外推己及人也才會格外有力。由家而國,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推擴,讓仁愛精神成為文化精髓,讓家國情懷成為民族品格。出則安邦定國,歸則立業興家。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根脈。
可大可久之業,才是合乎道義的歷史偉業。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真發展即可大,不是一家獨奏而是各國合唱,這是中國對世界秩序一直以來的期待﹔好發展即可久,不是一時一地的而是瞻前顧后、一以貫之的。《易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則可久,厚德載物則可大。《中庸》有雲:“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則可久,和則可大。做好新時代的奮斗者,日積月累、日就月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水到渠成,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將深根固柢﹔當好新時代的包容者,不讓土壤、不拒細流,泰山巍巍、河海汪汪,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合力而成,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終將實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