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在理論創新中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8年07月12日08:0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在理論創新中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① 對商品經濟理論問題認識不斷深化

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必然會涉及怎樣准確認識和把握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與商品市場的關系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從商品經濟概念的應用、對商品經濟理論的探討,到提出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了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這也是思想不斷解放、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且不斷中國化的過程。

什麼是商品經濟?一開始在概念上就產生了理解上的分歧。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概念,隻有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流通等概念。因此,在社會主義經濟中能否應用商品經濟概念,曾有過否定意見。其實,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著中雖然沒有商品經濟一詞,但將他們所講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統一起來,就是商品經濟。也可以理解為,馬克思所講的與資本主義經濟相聯結的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上世紀80年代前期,理論界曾進行過較熱烈的討論,討論的主旨是社會主義經濟是不是商品經濟,存在多種不同的見解。有人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有人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有人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是存在商品經濟的計劃經濟﹔有人則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下的商品經濟。不贊同將社會主義經濟歸結為商品經濟的學者所持的理由是:商品經濟存在於多個社會中,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學者,強調進行改革必須有理論上的新的突破,必須重視商品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應當肯定,這次討論有積極意義,為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可選擇的素材。不過,回顧這一次討論的理論上的是非,當時沒有明確分清是討論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規定和特點,還是討論社會主義經濟改革中的體制選擇。如果講社會主義的本質特點,那就不能歸結為一個商品經濟。因為資本主義經濟也是商品經濟,手工業經濟同樣是商品經濟,但經濟性質是完全不同的。馬克思曾批評資產階級的辯護士用商品市場關系來說明資本主義關系,掩蓋資本主義關系的本質,因此更不應用商品經濟來說明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但從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來看,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是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按照馬克思的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交換經濟。產品交換經濟是商品經濟消亡后的勞動互換方式。社會主義實踐証明,社會主義不但不能消除商品經濟,生產力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還需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商品經濟起著瓦解自然經濟的作用,是一種社會歷史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同樣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的理論觀點。如,不能忽視經濟杠杆和市場調節的重要作用。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決定》還提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這表明,商品經濟發展落后的我國,必須經歷一個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過程。《決定》強調指出,隻有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才能把經濟真正搞活,促使各個企業提高效率,靈活經營。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念,實質上是突破了社會主義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對立。《決定》發表后,獲得理論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宣傳。在此后的中央文件中,也多次提及這一《決定》中的有關論述,並給予高度評價。如,黨的十四大報告認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意味著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為市場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

② 由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由於沒有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概念,也就不存在二者的異同問題。在一些西方國家的論著中,沒有商品經濟概念,隻有市場經濟概念。在我國,無論理論著作或中央文件,都曾很少用商品經濟概念,更避免使用市場經濟概念,后來對兩者普遍使用了。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兩者是什麼關系?學界存在認識上的不同。不同的認識,反映不同的理論觀點。有人認為,商品經濟就是通過市場進行交換的經濟,因此確認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也有人認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就不必再用商品經濟概念了。還有人認為,西方國家沒有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分,我國也沒有必要區分為兩個概念。

研究經濟問題應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的商品市場關系,經歷了與別的國家不同的發展歷史。中國在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時期,也存在商品經濟,但市場不起資源配置作用,決定資源配置的是國家計劃,因而這種商品經濟不是市場經濟。隻有市場能起決定資源配置作用的商品經濟才是市場經濟。再者,中央文件中,也把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區分開來。前面已引述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既強調發展商品經濟,又提出:就總體上說,我國不是實行那種“完全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

我國由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經過了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長期以來,無論西方學者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者,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都曾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資本主義實行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過去,世界銀行的經濟社會統計,也是把資本主義國家稱作市場經濟國家,把社會主義國家稱作計劃經濟國家。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經濟必然以私有制為基礎,由市場調節資源配置,所以必然與資本主義相聯系。實行改革開放后,在改革理論的思考中,已開始考慮怎樣將市場經濟同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脫鉤,即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內,在計劃經濟的總框架內,引進市場調節即市場經濟機制問題,逐漸突破了傳統觀念。

市場取向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不斷發展。我國市場取向的改革,可以說是由中央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起步的,這在一統天下的傳統計劃經濟中打開一個缺口,對改革傳統體制、走向市場經濟起了積極作用。雖然現在看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是有時代局限性的,但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評析,它對我國突破傳統體制是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這種新的經濟運行機制,事實上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相一致。“市場引導企業”,就是由市場而不是由國家直接調節企業的經營活動。“國家調節市場”,就是國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調控市場運行。鄧小平南方談話把市場經濟理論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完全突破了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作為“姓資”“姓社”的兩種對立社會經濟制度范疇,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兩者都是手段。正是遵循這一理論指導,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新的闡述,並提出了新的重大理論觀點。他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強調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過去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現在改提“決定性”作用。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之所以強調這一問題,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濟發展就是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同時為了避免片面性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加快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定會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執筆:衛興華)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衛興華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