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法學院互聯網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張佑任
2018年07月05日10:09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深刻指出技術創新對於中華民族的驅動作用。信息革命大幕初啟,面對互聯網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要實現核心技術的“彎道超車”,必須要深刻理解“歷史機遇”的內涵。如何把握人類科技發展的趨勢,守正出奇,預判趨勢,前瞻布局,另辟賽道,變跟跑為領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知道從哪裡來,方知向何處去。梳理人類歷史發展,我們發現:人類歷史其實是一部空間開拓史。工業革命讓人類從陸地走向海洋、天空,信息革命為人類更高效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基本工具,為開拓更廣袤的太空提供了可能。以太空為高點,陸海天網空融合一體的太空時代將加速降臨。
智庫的使命在於預判未來,提出對策。早在 1935 年,錢學森先生就提出:“我們必須征服宇宙”。80年后,錢學森智庫傳承錢學森系統論思想,提前應對太空時代的到來,按照通信先行的發展邏輯,針對當前互聯網以“地面為主”的架構缺陷,提出建設“星融網”系統工程,打造以通信衛星為主的天基網絡,融入空基、地基網絡,建立“天地融合”的全域通信網,為我們進入太空時代提供保障。這一宏偉構想,將信息革命、網絡強國建設與太空革命融為一體,為太空時代我國通過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彎道超車”, 提供了具體方法和路徑。
一、趨勢:太空時代將成為人類發展的新階段
產業革命和空間革命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大動力源,二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從幾萬年的陸權時代,到近代海權時代、空權時代,人類借助產業革命,開疆辟土,走向深遠。當地球一覽無余,我們必然走向太空。在信息革命的初級階段,互聯網如同工業時代的“電”,很快會從我們的語境中消失。太空空間發展將成為驅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發動機。網絡空間將發揮聯通、 融合、拉動、承載的作用,匯聚陸海天的力量,為太空開拓提供支撐。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應當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 讓太空時代的開拓,不再是充滿硝煙和血淚的殖民史,而成為增進人類福祉,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工程。
(一)時間加速:信息革命助推太空時代到來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推動了歷史發展。人類用數百萬年探索大陸﹔以1492 年哥倫布跨海為始,探索海洋﹔以 1903 年萊特兄弟駕機首飛為始,探索天空。下一步,人類必然將目光指向廣袤、神秘的太空。眾多知名學者均高度關注太空空間拓展,紛紛預言太空時代的來臨。錢學森認為:“實現宇宙航行,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在此以前,人類都是在地球上觀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個新的立足點上來研究自然和宇宙”。著名未來學家、在《第三次浪潮》中預測了信息社會的托夫勒於 2001年指出:“第四次浪潮”將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到來,屆時人類將進入太空時代。人類始終在不斷增強探索太空的能力。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標志著人類真正觸及太空。經過60年的發展,世界科技大國均將太空科技作為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曾經舉國之力方能完成的火箭發射,今天已經可以由私人企業獨力承擔。信息革命的發展更加速了這一進程: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逐步成為現實,如果說過去隻能造出太空舢板,今天已經具備巨艦出海的基礎。距離以人類移居太空為標志的太空時代,我們已近在咫尺。
(二)空間融合:網絡聯通物理空間,陸海天網空一體發展
有學者認為,信息革命引發空間革命,網絡空間成為與現實空間並存的新空間。筆者認為,互聯網是信息革命的“史前階段”,它如同工業時期的“蒸汽”和“電”,會迅速消失在我們的語境中,成為泛在的基礎資源。當前互聯網的承載、傳輸能力,仍受限於工業文明,是否構成哲學和物理意義上的獨立空間,尚有待商榷,但人類可以通過它來管窺未來的特征。今天互聯網的革命意義在於產業革命的工具價值和空間聯通的融合價值。從工具價值來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稿)中認為,產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對於社會革命具有重大影響。互聯網正處於改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初級階段,對於社會階層、社會關系、社會治理的影響方顯端倪。互聯網將人類文明創新的基礎平台拉高到新的階段,將成為一切科技、經濟、社會創新的底層工具和智慧之“基”。從融合價值來看,互聯網對於人類思想最大的顛覆在於打破了物理距離的束縛,“一切可被聯接”、“一 切近在咫尺”成為現實。互聯網將成為打通物理空間的“鏈接器”和“粘合劑”,讓陸海天空因網絡而融合。基於網絡思維,未來對於空間,不會再人為將其割裂,而是作為虛擬和現實交融的整體來看待。太空作為物理空間的高地,也是人類認知的高地,隻有通過網絡匯聚陸海天的資源,人類才有可能打破束縛,進入這個高地。而通過對太空的探索,人類終將實現對傳統物理的認知飛躍,引發新一輪的信息革命創新。因此,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不是割裂的關系,而是相互交疊、螺旋上升的狀態,這就是互聯網對於太空時代的價值貢獻。
(三)理念升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成為太空開拓的人類共識
世界各主要大國先后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空間探索和技術開發。繼美、俄之后,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紛紛進入太空大國行列。但是在太空開發的過程中,始終彌漫著冷戰思維和戰爭陰雲。美國作為頭號太空強國,早期將太空科技作為提升核威懾能力的手段,將謀求太空控制和太空霸權作為保証其單方安全的砝碼。2018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發布的《美國國家太空戰略》中, 指出太空探索具有產業經濟、尖端技術、國家安全三重價值,柔化了其太空控制的口號。但從其呼吁建立“太空部隊”等實際舉動來看,美國將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的步伐更加堅定。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人類對太空的開發必然走上軍備競賽、冷戰對抗、零和博弈的老路,太空拓展將又成為一部強食弱肉、充滿硝煙和血淚的殖民史。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隨著人的活動范圍擴大,各民族交往和融合增多,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中國適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共鳴。人類進入太空時代后,技術發展將推動人類文明再上一個台階,極大緩解資源和空間困境,國家間聯系更加緊密,與此同時,技術的突破和空間拓展則需要各國的深度合作,面臨的未知風險也大大增強。按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類共識推動太空拓展,將幫助國家間建立互信,走出安全博弈的“囚徒困境”,通過國際合作,促進技術進步,最大程度地讓太空拓展造福人類社會。
二、對策:星融網是迎接太空時代的戰略抓手
實力決定話語權。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到今天發射能力位居前列、空間站等計劃穩步推進,我國已經跑步進入太空大國行列。但與太空強國的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當前太空科技發展有三點需要重點關注:一是在傳統技術領域跟跑、並跑多,差距逐步縮小,但顛覆性創新較少,新領域的領跑能力尚不足。二是在最關鍵的空間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特別是信息傳輸、 態勢感知等領域能力尚不匹配。三是太空技術的軍民轉化效率、對信息技術的融合拉動作用發揮不充分。錢學森智庫提出的“星融網”體系,以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為統領,作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系統應用,立足信息技術和太空技術的聚焦領域,針對上述差距,提出了系統解決方案。
(一)通信先行,新道賽跑
人類開疆拓土,必須通信先行,太空空間也是如此。民用通信能力和軍事領域空間態勢感知能力是通信的重要組成。星融網的構想在於利用我國在軌衛星數量不斷快速增長的優勢,多顆衛星組成星座,充分發揮天、空、地信息技術的各自優勢,通過星間、星地鏈路將地、海、空和深空的用戶以及通信平台進行整合,形成大容量的信息網絡,組建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態勢感知體系。當前以美國為首的太空大國都在調動軍民力量,加快衛星發射,部署天基系統,謀求衛星互聯網絡布局和發展,賽道剛剛形成。星融網借助我方優勢,適時提出中國方案,具備了領跑的可能。
(二)反對霸權,保障安全
互聯網由於其核心架構缺陷,已經不能勝任太空通信保障的功能。首先是架構陳舊,互聯網最早作為地面通信系統,受地面條件限制大,面對超遠距離傳輸,帶寬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兼容延遲中斷的能力不足。其次是安全問題。目前互聯網的核心中樞、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由少數大國掌控,網絡監聽和攻擊事件不斷發生,全球陷入“不得不用,用而不安”的尷尬境地。“星融網”力求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實現對互聯網的替代,建立一套自主的設施、協議、系統,解決傳播時延、中斷、誤差、安全性差等諸多挑戰,逐漸建立打破“大國中心”的世界信息網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提供保障。
(三)系統思維,工程拉動
太空時代的空間探索,是一個涵蓋多學科、多領域、多空間的高度復雜巨系統。解決復雜問題,需要科學思維和系統方法,特別是要首先解決頂層設計問題。中國航天領域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航天系統工程理論的支撐。錢學森在航天系統工程理論基礎上,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形成系統思維,致力於推廣這套方法應用到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星融網”以錢學森系統工程為指引,統籌總體設計,注重空、天、地、網的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打造一套自主運行靈活拓展統籌共建的融合網絡,實現全域資源的統籌優化和效率優化。這一工程不僅為我們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方法,同時兼顧軍民需求,為多領域用戶提供了可靠解決方案。
三、建議:致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星融網是太空時代重要的戰略抓手,宏大的工程構想,有益的創新探索。從規劃變為現實,需要精心設計,穩步實施。互聯網從1968年的阿帕網發展到擁有全球40億用戶的基礎設施,總結其發展經驗,成功經驗在於開放共建,形成生態﹔問題在於單邊優勢,安全性差。星融網的發展路徑,應當取其精華,不走老路。
(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共識,提供太空公共產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轉化為全球共識,重要一點在於我們不斷將理念轉化為行動。以“一帶一路”為例,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8108億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額144億美元,在基礎設施、民心工程、金融服務等領域提供了大量公共產品,形成了互利共贏的格局。太空空間仍然是一片荒原,基礎設施建設是開拓的第一步。星融網應當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加強與各國開展國際合作,以提供太空公共產品的格局來進行網絡建設,向國際社會發出清晰的信號:中國將本著促進人類福祉的願景進行太空開發。這應當成為中國走向太空強國的核心價值觀。同時,也要與合作國家積極探索相關規則建立,設立合理有序的制度,包括成立國際組織、簽訂多邊協議,讓星融網的參與者合理共享收益、共擔責任,避免“公地悲劇”,保証可持續發展。相信星融網將促進更多國家參與太空開發,推動太空區域合作,增進國家間交流和互信機制。
(二)形成安全開放、多元共建的良好創新生態
創新的最高標准,是形成生態。星融網的建設,相當於在太空通信領域放棄了落后的“柏油路”,錯開其他“高速路”,要新修一條自主創新的高速公路。鋪設網絡、“修路”是前提,“用起來”是關鍵。必須引導原本行駛在其他道路上的“汽車”歸流到我們自己的路上來,成為川流不息的“國際高速”,否則就成了“局域網”、“縣鄉路”,發展空間有限。要實現這一目標,應當把握好兩個關系。首先是安全可控和開放共建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網絡安全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隻有立足開放環境,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互動、博弈,吸收先進技術,網絡安全水平才會不斷提高。”星融網的安全目標應當是動態開放的,吸納一切可以吸納的創新要素,構建一個兼容、開放的技術體系,通過技術迭代來保証相對安全。其次是國家主導和多元參與的關系。在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重大技術自主創新領域,國家主導和市場力量在不同階段發揮重要作用。基礎研究領域,由於投入資源大、開發周期長、研究失敗風險高,應當由國家主導,研究院所和智庫參與,有助於減少研究的外部性。基礎研究成果應當加強成果轉化,及時與市場分享成果。在應用領域則應當由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形成良好的結構。星融網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這一路徑,形成國家、智庫、企業多元參與共建的格局,有效分配國家和市場力量,推動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8年5月)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