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

王金南

2018年07月02日09:36    來源:《求是》

原標題: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大科學判斷,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對我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期,充分認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尚未完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經濟增長與污染物排放增加尚未脫鉤,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產業布局偏亂,生態環境壓力巨大。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處於高位,生態文明建設負重前行。當前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居於世界前列,仍處於2000萬噸左右的高位。水資源、土地資源消耗強度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要實現環境質量根本好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總量至少要下降到百萬噸級水平。對於我國而言,參照目前每個5年規劃期削減10%的減排速度,實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減50%,大致還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

區域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統籌解決難度加大。我國區域生產力布局與自然資源稟賦反差巨大。京津冀及周邊6省市國土面積佔全國的7.2%,生產了全國43%的鋼鐵、45%的焦炭、31%的平板玻璃、22%的電解鋁,原油加工量佔全國的28%,環境壓力持續加大。同時,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地域梯度特征明顯,東部地區總體進入工業化后期,環境治理水平較高﹔中西部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環境壓力加大。污染企業向中西部地區、向城鄉接合部、向農村轉移趨勢明顯。當前,已經出現東部地區環境治理取得成效、中西部地區環境開始惡化,城市環境治理取得成效、鄉村污染加劇的趨勢。

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當前,多領域、多類型、多層面的生態環境問題累積疊加,傳統煤煙型污染與臭氧、細顆粒物(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新老環境問題並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方面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逐步清還舊賬,同時必須通過環境治理,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通過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二、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期,充分認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艱巨性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生態環境遺留問題解決難度加大,必須集中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向污染宣戰,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三大行動計劃”。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下降22.7%,全國地表水優良(I-III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5年的66%增至67.9%。我國環境質量改善速度超過發達國家歷史同期,但也進入邊際效果遞減階段。重點地區重污染天氣頻發,劣Ⅴ類水體治理成本顯著提高,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難度不斷加大。任務越艱巨,我們越要下定決心集中攻堅,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不足,必須集中攻堅。在3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中,我國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大,但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僅佔29%,部分湖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飲用水水源環境風險隱患增多,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我們必須堅決打好補齊全面小康環境短板攻堅戰,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讓天更藍、水更綠、環境更優美。

三、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期,充分認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緊迫性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

“窗口期”意味著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國GDP總量已經接近83萬億,財政收入超過17萬億,已經有能力提高生態環保投入,有可能實現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經過長時期、大規模的治理,積累了豐富的管理與實踐經驗,積累了一批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力量、人才隊伍、產業集團,基本具備了解決我國復雜生態環境問題的經濟技術條件。各地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的典型模式,具備以點帶面,帶動全國生態環境改善的基本條件。

“窗口期”意味著如果不抓住機會,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將會付出更沉重的代價。當前,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還居於世界前列,資源環境承載力達到或接近上限,在這個階段,如果不痛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環境治理,扭轉資源超載、環境惡化的趨勢,將導致更大程度的生態退化、大范圍環境惡化、大幅度降低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環境健康水平,也將顯著增加生態環境風險,大幅提高治理和恢復的成本。所以說“窗口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必須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緊迫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