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肖偉光:每日努力一點點

肖偉光

2018年06月25日13: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新時代的主旋律之一。我們普通讀書人,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應當以什麼樣的途徑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並盡可能輻射到親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聖人有雲:“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不離人倫日用而行道,這是聖人之道可大可久的群眾基礎所在,也是中華大道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的內生特質之一——隻有融入生活,將生活場域化為修行道場,時時克己復禮,處處修己安人,事事明明德,此道方能擁有強大生命力並化為日用而不自知的民族文化基因,潛移默化之中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品格。

道理誰都懂,關鍵在行動。不揣淺陋,以自身經歷為例來說明。2001年開始,我基本上每日堅持晨跑鍛煉加晨讀四書。每日跑的時間並不長,但在冰城日日堅持。到讀碩士時,知道有北京國際馬拉鬆,遂參與。正式參與前,接受同學建議,先試試看自己有無長跑資質。一個秋夜,在清華西操場,晚上9點到11點,整整2小時、120分鐘,3分鐘一圈,整整40圈、16千米,跑完面不改色心不加快跳。這才發現,自己居然如此能跑!這就是我堅持了12年的日課,也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成果之一。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做應當做的事,持之以恆,綿綿用力,上天是不會虧待的。朱子《格物補傳》說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驀然欣喜發現,自己已經破繭成蝶。在此之前,急不得。因為,“雞蛋,從外面打開是食物,從裡面打開是生命”,這就需要“日新其德”,需要綿密做工夫。竊以為,沒有十年以上的工夫,很難說對一件事情真的有誠意。

朱子有雲:“日日做工夫,日日有長進。”積跬步以致千裡,積怠惰以致深淵,每日努力一點點還是每日倦怠一點點,天長日久就會拉開巨大的鴻溝。有史為証。曾國藩曾是梁啟超、毛澤東的共同偶像,被譽為千古完人。然而,這樣一位名垂青史的聖賢,三十歲之前卻是一個好色、嗜煙、不思進取的頹廢青年。那他是如何痛定思痛、扭轉乾坤而從舊我變為新我、開創家族百年榮耀基業的呢?在三十一歲那年,他給自己定下了每日十二條必修課。日課十二條成為他每日修身、終生精進的不二法門。日課十二條包括早起、靜坐、讀史、寫字等,即便在戎馬倥傯的時候,他也堅持了下來。有了如此定力,就有了通向大智慧的橋梁。

德不孤,必有鄰。筆者身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巧用網絡時代的便利,以四書五經為學習內容,以“一日不讀,一日不食”的日課為方式,以“待人以誠、執事以敬、持之以恆”為學風,組織微信群打卡學習,形成一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網絡課堂——親范學堂,鼓勵全家共讀、一起日課,紀律嚴明,秩序井然,“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堂在線上成立了“《尚書》群”“《周易》群”“《詩經》群”,從2015年2月截至2018年5月4日,日課模式已不間斷堅持1141天,共開展線下會講、雅集17次,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組織形式包括線上和線下,大家一起形成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營造了好學向上的網絡環境,在交流中相互激勵堅持,共同成長。當今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十分豐富,隻要堅持“每日努力一點點”,我們心中的文化幼苗一定能茁壯成長。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輯,記者。清華大學學生教育扶貧公益協會校友導師,貴州師范大學知行國學社學術導師。)

(責編:孫爽、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