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搞平衡”並非“真公平”

儲旭東

2018年06月19日16: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培樹先進,就是為了加強典型引路、鼓勵擔當作為。近日,筆者在基層調研鼓勵激勵機制的過程中,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案例:一個單位以發揮典型作用為出發點,引導公眾廣泛參與,選出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榜樣,並在各級先進評選中首推此人,不做他選。另一個單位則以兼顧更多領域為破題點,不論是評選先進還是工作評優,都會向更多未曾嘗過榮譽“滋味”的同志傾斜,盡可能做到“雨露均沾”。

兩種工作方式的背后,反映的是對培樹典型的不同理解和認知,談不上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各有各的初衷和需要,也各有各的作用和效果。在不少人看來,第一種做法,將各種評優資源傾斜到少數人身上,盡管大家心服口服,卻也明白當選標兵、評為優秀“難於上青天”,難免會“心有戚戚”、不是滋味,認為“不公平”。而第二種做法,將評優資源覆蓋到更廣的領域,讓人人都有機會當先進、成典型,似乎“更公平”,也更能調動積極性。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選少數並非“不公平”。什麼是典型?什麼是先進?這是選優評先必須搞清楚的前提。常言道,“物以稀為貴。”正因為先進典型少,才需要不斷地評選、培樹,進而一層一層如同“手剝洋蔥”一般凸顯出最核心的部分。比如,我們每年評選出的“全國優秀黨員”“時代楷模”“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等,哪一個不是通過基層逐級推選上來的?哪一個不是感人至深的凡人善舉?哪一個不讓社會公眾心服口服?這樣的評先選評看似沒有兼顧到更多的人,但隻要是按標准、憑作為選出來的,就一定最具說服力,也最能讓人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這恰恰是最公平的。

搞平衡也並非“真公平”。不少基層單位“搞照顧”“促平衡”,盡管選出了不少同志,也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但未必能站得住腳。既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麼典型選樹的意義何在?大家都能做得好、干得優的領域,自然形成了已有的范式和共識,再評選先進豈不多此一舉,何況也凸顯不出典型引路的應有作用。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該凸顯的人物不凸顯、該推廣的善舉不推廣,任其淹沒在茫茫的“人海”之中,大有“劣幣驅逐良幣”之嫌,恰似給真正的先進典型澆上一盆涼水,產生干好干壞一個樣的錯覺,這樣的“殺傷力”和“破壞力”不可謂不大,誰還願意多付出呢!

由此可見,不論是典型選樹,還是評優評先,一定要牢牢樹好“真公平”的標准,堅決把好“真先進”的尺度,實事求是地把先進人物、典型事跡選出來,讓實干者得實惠、讓付出者得褒獎,切不可為了迎合絕大多數的“眾樂樂”而罔顧個別少數的進取心。要相信,隻要選出的典型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就不會存在任何質疑和不滿情緒,必定會營造出一種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