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時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內涵與新任務

張培麗

2018年06月12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內涵與新任務

新時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對我國新時代的產業體系建設做出了新的表述和部署。以往,我國對產業體系建設的表述通常按照三大產業進行分類,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產業體系建設做出的新表述,反映了當前我國產業體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取得了歷史性變革。2013年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7年提升到51.6%,我國經濟已成為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這就意味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已主要不再是三次產業之間的依次演進,從而不再主要追求三次產業量的擴張,而是推動三次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三次產業的整體質量提升,即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服務業,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

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因此,我們提出要通過構建創新型國家,使我國的科技創新實現從跟隨到並肩再到領跑的躍升,2030年躋身全球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第一資源是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和工匠,這就需要引進和培育大批的科技人才和工匠,構建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第一保障是金融,特別是現代金融,需要通過提升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為實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因此,推動三次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

在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新產業體系中,實體經濟居於中心地位,這具體體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從產業層面來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講的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揭示的仍然是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實體經濟通常是指包含了一、二、三次產業的綜合產業概念﹔與科技相關的如科技研發、設計等屬於第三產業﹔現代金融如銀行、証券、保險等屬於第三產業﹔與人力資源相關的產業化教育、培訓、服務等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這裡所說的實體經濟就是指除科技、金融和人力資源以外的所有產業。

第二,從科技、金融和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的相互關系來看,科技、金融和人力資源都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科技、金融和人力資源屬於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核心是服務,也就是它們必須服務第一、二產業才能獲得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通過對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產業結構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無論是跨越還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他們都建立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但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形成了良性互動,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卻出現了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佔比重快速上升與農業、工業的不強、不發展相並存,制約了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再次証明了這一點。

我國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產業體系的新表述,體現了我們黨對新時代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第一,突出發展實體經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針對我國實體經濟水平不夠高、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嚴峻挑戰,我們黨對新時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明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產業政策要准”,就要求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同時發展實體經濟,為我國產業體系建設增添了新的內容。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同時強調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在振興實體經濟前面加上了“著力”,顯示了發展實體經濟在建設新產業體系中的特殊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新產業體系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強調要通過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作用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既傳承了以往發展實體經濟的核心思想,又創新性地提出了發展實體經濟的方向、道路和措施,將新發展理念融入到了新產業體系建設的全過程。

第二,突出多產業間的協同發展。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新時代發展實體經濟,必須跳出就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的傳統理念,借助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作用來發展實體經濟,從而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中切實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各種要素調動好、配置好、協同好。二是脫離實體經濟的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發展,不僅無益於反而有害於高質量發展,如現代金融脫離開實體經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膨脹,不僅會導致實體經濟的嚴重缺血,從而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還會累積嚴重的金融泡沫,帶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第三,突出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的作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從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來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科技創新嚴重不足。從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來看,阿根廷1996年僅為0.4%,墨西哥為0.3%,馬來西亞為0.2%,而且從1996年到2009年的10多年間,阿根廷一直徘徊在0.4%-0.6%之間,墨西哥徘徊在0.3%-0.4%之間,馬來西亞徘徊在0.2%-0.7%之間,沒有發生質的飛躍。相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卻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如韓國在1988年剛剛進入中等偏上收入階段時就達到1.9%,到2007年更進一步提高到了3.47%。

我國產業體系建設的新任務

依據上述新時代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路,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具體來講,在物質消費方面更加追求品質、品牌、健康、安全等﹔在精神消費方面更加要求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的發展。這就決定了提高我國供給體系質量的任務:一是就優化三次產業的結構而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使服務業所佔比重不斷趨於提高﹔二是就優化同一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要推進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特別是不斷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自主保障水平,在產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上走到世界前列﹔三是就優化產業內的產品結構而言,需要向品種、品質、品牌擴展和躍升,以滿足人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需要。

第二,必須把創新作為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為達此目的,一是推進理論創新,在重大科技、工程和社會科學基礎理論方面取得突破,為技術創新和實踐創新奠定理論基礎﹔二是推進技術創新,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為跨越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三是推進制度創新,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上下功夫,為技術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推進文化創新,在繼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融合世界上一切先進文化,為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創造文化軟實力﹔五是推進實踐創新,在中國改革發展偉大實踐的沃土中以重大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為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輸送營養和提供檢驗。

第三,必須把協同推進作為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方法論。首先,隻有協同推進才能成功建設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這深刻揭示了發展、創新和人才之間缺一不可的互動關系,這就要求同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二是隻有協同推進才能形成強大整體合力,這就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三是隻有協同發展才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這就要求既要推進制造強國建設,還要同時推進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建設。

(作者:張培麗,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