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四個“新”

諶利民

2018年06月05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四個“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為有效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必須堅定不移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總結過去五年的經驗,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牢牢把握四個“新”。

一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放緩,出現了實體投資不足、人口老齡化、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等階段性難題。要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提質增效升級步伐,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實現這些變革,關鍵是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新實踐和新發展理念,步步為營推進經濟轉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需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且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經濟發展朝著創新驅動、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因此,我們發展經濟要克服急躁冒進情緒,不唯GDP論,切實把經濟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上來。

二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關鍵是培育新動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從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傳統的比較優勢日益減弱,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發展動力必須轉向創新驅動,通過創新引領發展,培育新動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培育新動能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要繼續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營造創新創業發展良好環境,促進新增長點不斷培育、新動能不斷壯大。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培育新動能要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建設。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積極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是增強經濟轉型新定力。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經濟領域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問題: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這“三大失衡”矛盾尤為突出﹔宏觀經濟發展還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資源約束、貧富差距較大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形成決策共識,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持久戰,也包括攻堅戰,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要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經濟工作的方法論。一方面,要把該“穩”的穩住。在國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必須維護好經濟平穩運行的大局,統籌把握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經濟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穩定宏觀政策、穩定經濟運行、穩定社會預期、穩守風險底線,為更好地“進”提供穩定的宏觀環境。另一方面,要在“進”上取得積極進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需要量的積累,更要重視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必須要在改革攻堅、結構調整等關鍵領域勇於進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大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四是推動市場經濟新融合。在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過程中,需要實現融合發展。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現代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政策創新,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有效組合並向實體經濟融合,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共振合力。從實體經濟內部看,既有產業內融合發展,又有產業外融合發展。產業內融合需要市場參與者遵循市場經濟制度與秩序,依法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創新、協調、共享、開放、公平的產業內新融合。產業外融合需要推動跨產業的市場經濟參與者的共融發展。為推動實體經濟產業新融合,需要從四個方面發力。首先,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上下游、制造業與新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第二產業轉型升級與第三產業發展新融合。其次,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推動第三產業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再次,促進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發展新融合,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最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有效發揮“雙創”在推動產品質量提升、產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更好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

(作者:諶利民,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研究員)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