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齊
2018年05月17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古人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在學生眼裡,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師者,人之模范也”,出於西漢著名學者揚雄的《法言》首篇《學行》:“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桐子”即“僮子”,晉人李軌注為“桐子,洞然未有所知時,制命於師也”。揚雄之言大意為,教師是能夠讓未萌之人祛邪向善、安身立命的根本。盡力為學,不如盡力求師,因為教師是人們的模范。
揚雄所在之世,正是經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之時。揚雄遂模仿《論語》而寫著了這部語錄體哲學著作《法言》,以正統的儒學觀點駁難諸子之說,目的在於解時惑、答人疑。在《法言》中,揚雄以《學行》為卷首。因為在揚雄看來,“學,行之,上也”,能夠積極主動去學,並身體力行,才是最好的學習。
怎麼去學?荀子有言“學莫便乎近其人”,到了漢代,學風大盛,“人其父生而師教之”的思想成為共識,漢代民間還流傳諺語“三歲學,不如一歲擇師”,所以揚雄在《法言》中指出:“呱呱之子,各識其親﹔讒讒之學,各習其師”。因此,學生學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程度,完全在於師。而這些學生,又有可能在今后成為他人的老師。所以人們很早就意識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西漢初年,董仲舒便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倘使“不善”,便如揚雄所感慨“模不模,范不范,為不少矣”!既然不是所有的師都可以成為“人之模范”。那麼,什麼樣的師,才是“人之模范”呢?
作為“人之模范”的“師者”,首先要有志。志在中國古人思想當中,尤為重要。無論是孔子強調的“志於學”“志於仁”“志於道”,還是孟子所說的“尚志”,它既是每個人人生的重要起點,也是為之奮斗的目標。教師之志,就是要傳“大學之道”,讓從學者明知“大學問”,實踐於整個社會這一“大學校”,從而成為立於世之“大人物”。所以,《禮記·學記》有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於教育的人,他們的語言“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具有一種感染力,容易使從學者繼其志向,傳承師道。當前,評判教育效果的尺度,不僅僅是學生知識能力的精進,更根本的乃是教師之志給予他們的影響的深度。
作為“人之模范”的“師者”,其次要有德。《易》曰:“君子進德修業。”立德、向德,是成就功業的前提和基礎。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有著重視教師道德修養的優良傳統,並將“師德”作為為人師表的重要體現。在古代思想家看來,教師是社會文化道德的維系者,因此,對教師的職業要求更多地體現在道德素質上,尤其強調教師對學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周禮·地官·師氏》中,將“師之德”闡述為“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因此,有此“三德”,教師隻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便可“以媺詔王”“教國子”。這也是無言之教的威力,因為教師就是“以身戴行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德之師,“以身立教”,則可“為師於百千萬年間,其身亡而其教存”。
作為“人之模范”的“師者”,再次是要有學。教師給人們的普遍印象,大多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有深刻把握,“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要對專業外的知識有所了解,做到專業內的知一切,專業外的知一點。尤其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要時刻有“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危機感,這也正是《學記》所謂“教學相長”之意。因此,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絕非是“呻其佔畢,多其訊”那麼簡單,也不能是“記問之學”那麼容易,而是要因時而異,因材施教,中外相比,古今相較,融會貫通,常講常新,正所謂“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古今不知,稱師如何?”能做到這些,便是能夠專而精、通古今,“知微而論”的教師了。
作為“人之模范”的“師者”,最后要有愛。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之交往,重在交心。“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對於學生,教師是不能選擇的。因為既然是“人之模范”,就應該成為一切學生的教師,做到“有教無類”,盡其知而教,無隱無私,來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子女,愛護學生,呵護學生,積極鼓勵,循循善誘。正如孔子所言,“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一切都是為了使學生成長、成才、成人。因此,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博愛,一種大愛,一種“親親而仁民”之愛,從而“視諸生為其子弟,諸生信愛如其父兄”。師生就在這種互愛互敬的情誼交融之中,無不相協。
這樣的“師者”,對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教育傳統的泱泱大國來說,不勝枚舉。其功業與思想、修養與人格,斷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但他們都有著尚公無私、兼濟天下的品格,甘於清靜、淡於名利的情操,勤於求索、樂於進取的追求,垂青人才、獎掖后學的度量。也正因一代一代師者的傳承、發揚,給我們留下了一篇篇名言,傳下了一段段佳話,樹立了一座座豐碑,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氣質的“師道尊嚴”。
(作者:劉齊,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后)
相關專題 |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