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兩創”方針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新路徑

高金萍

2018年05月15日11:02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原標題:“兩創”方針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新路徑

“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以下簡稱“兩創”方針),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核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吐故納新的辯証要求,其重要途徑是促使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一個轉變的過程,進而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兩創”方針內涵豐富,意旨高遠,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南,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理論遵循和實踐路徑。探索“兩創”方針的實踐路徑,能夠進一步促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固本拓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世界文明對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石,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兩創”方針的根本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建設路徑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其中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挖掘出來,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並且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重要精神指引。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世界經濟論壇和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要以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從國內角度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世界角度來說,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與世界各國、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在彼此影響與學習、相互競爭與對話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並不斷再造,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規范。在這種共同價值規范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將再度煥發照耀世界人民的光彩﹔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凸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永恆魅力。

從挖掘民族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入手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民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同時也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文化基石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創新與傳播,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靈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文化融合性。一方面,以其為中心而鑄就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從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在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中國始終以道德文化的普遍交流和繁榮作為對外交流的根本,追求普天之下都進入到文明的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合力,體現出其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的民族胸懷和寬容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的基礎,是民族自信、文化自覺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深入挖掘中華民族長期積澱、不斷淬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思維模式、價值意義和實踐路徑,向世界傳播、與世界分享中國智慧,是中華民族向世界舞台中央邁進時應盡的責任。

堅持內外並舉、固本拓新

“兩創”方針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傳承什麼、怎樣傳承、誰來傳承等重大問題。貫徹“兩創”方針,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關鍵是找對路徑和方法,要堅持內部路徑與外部路徑相結合,兼顧本來與外來、時刻面向未來。

首先,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意義和現實價值的要素是貫徹“兩創”方針的內部路徑。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和而不同”“華夷之辨”和“求同存異”等觀念,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和潛力,經過批判性反思和創造性轉化,能夠與西方思想展開有效的建設性對話。這些文化思想,是支撐中華民族自信的精華。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不符合時代發展的糟粕,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煉出精華,以之為中華民族各階層的最大共識,成為與世界各國人民交流溝通的共同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具體原則:“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列舉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15項對治國理政有有益啟發和有益啟示的內容,梳理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助於解決當代中國乃至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思想:一是關於治國理政、調節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二是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古代思想價值觀念關系的思想﹔三是關於發展國際關系的外交戰略思想。挖掘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意義和現實價值的要素,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服務於世界和平,乃是中國對於世界的最大貢獻。

其次,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貫徹“兩創”方針的外部路徑。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2017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通過豐富媒體交流形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媒體和文化傳播機構等舉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道路,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親近感”。這兩個文件的出台,為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任務,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明確了實施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表達,要堅持陳情與說理並重,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用傳播對象聽得清、聽得懂的話語,生動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

中華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渠道,既要重視民間渠道,也要運用官方渠道﹔既要利用大眾傳媒,也要深化學術交流。在社交媒體時代,大眾傳播與人際交流相互融合,線上交流與線下互動相互融合,多種傳播渠道共同發力,有利於形成全方位的、強大的傳播效果。人文學術交流也能夠極大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水平,用學術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有助於闡明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理念和倫理觀念,推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華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方式,要強化三個結合:文化產品與價值觀的結合,感性體驗與理性灌輸的結合,媒體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結合。當前,世界各國的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各類會展等,已成為中華文化展示和推介的窗口,它們不僅向各國人民展示中華醫藥、中華武術、中華典籍、中國文物、中國園林等中華傳統文化,而且推動更多體現當代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這些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融入了中華優秀文化精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講述鮮活、生動的中國故事,將有力推進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華民族形象。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西方主流媒體涉華政治話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