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讓馬克思民生思想呈現時代活力

王文兵

2018年05月14日09:02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讓馬克思民生思想呈現時代活力

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包含馬克思民生觀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論。“以人為本”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解放發展生產力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平等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本質特征。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對馬克思民生思想進行吸收、創新和轉化,從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不斷指導著我國民生事業向前發展。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馬克思認為,推動歷史的不是思想,而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社會的發展最終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人為本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隻有確定人的主體地位,才能談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這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來源 。

馬克思的各種學說最早就是在關心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中都貫穿著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論述,比如,馬克思對工人的工作條件、兒童的免費教育問題的闡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指,人的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統一的發展,廣義上還包含與這些發展相關的客觀條件。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全社會成員的共同發展的概念,而不是一個人或一些人的發展,在這個層面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便是民生的應有目標。

豐富的物質資料是民生的根本保証。人民是社會制度改革和推動歷史進步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於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但又受到特定時期自然環境、政治和文化的制約。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物質資料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生產實踐是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首要途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兩對矛盾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生產力是指在實踐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則指在實踐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發展生產力與調整生產關系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方法。

平等是民生的本質特征。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平等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准,始終與特定生產方式和物質條件相聯系。因此,隻有消滅階級,消除剝削,才能實現真正廣泛全面的平等。馬克思強調平等是人應有的基本權利,而平等和權利都是具有歷史性的,都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平等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外部環境,是民生建設的基本要求。將馬克思平等思想運用到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建設過程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要認真研究馬克思平等思想,以民生促平等,以平等保民生,構建平等公正的社會發展環境。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生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和豐富起來的。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指出了當時民生問題主要在於物質資料的匱乏,解決民生問題首先要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增加生活資料,以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現實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使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粗放的發展方式也帶來了社會發展不平衡、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損耗大等諸多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指引黨和國家進行民生建設的行動指南,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是決定民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僅為民生建設提出了新的發展原則和解決路徑,而且為解決社會的發展矛盾指明了路徑。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民生發展制定了清晰的宏偉藍圖。小康是指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社會綜合發展,其中囊括社會保障、教育、就業、文化等民生建設的各個方面,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進一步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民生思想、中華民族傳統民生思想和前幾代革命建設者的民生思想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生理論進行了更為全面和細致的闡述,將民生理論發展到空前的水平,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核心內容。中國夢的提出,使新時期民生建設有了更為清晰的發展目標。“中國夢”不僅闡明了新時期民生的基本內涵,而且提出了具體的標准、要求和實現路徑。黨的十八大提出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至此,民生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馬克思民生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啟示

第一,要堅持個人與社會協同發展理念。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以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為目標,深化改革,著力改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被動局面。這是黨對新時代中國民生問題最明晰的論斷,這一論斷指明了新時代中國民生問題的發展方向。從馬克思民生思想來看,人的自由發展並不是少數人的發展,“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要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使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在社會建設過程中要緊緊圍繞社會主要矛盾,調動社會共同參與民生建設,致力於構建個人與社會協同發展機制。

第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動搖。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的根本利益、關系民族的未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自然觀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生態文明思想。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是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出發點,在經濟建設中要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這是一切民生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具體而言,一是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建設,改革和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二是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清潔能源、轉變發展方式,走高效、創新、綠色產業發展道路。三是發動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認識和利用發展規律,創新發展思路,改變單純依靠政府保護環境的被動局面。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牢牢結合在一起,努力實現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第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放鬆。民生不僅是人人“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更是“知禮節”“知榮辱”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是服務民生的基石,是推動個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潛在的、深層次的軟實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環境支撐和物質保障,即物質文明建設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能,而精神文明建設反過來助推物質文明建設。正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民生之路,必須有機統一起來。從社會整體角度來看,小康社會建設,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這是民生建設的本質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以馬克思民生思想為契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積極發展符合大眾和時代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文化。二是要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馬克思民生思想對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依然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充分挖掘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吸收並創新轉化,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出發點,將其運用到社會主義民生事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為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