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明
2018年05月03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論斷。這是一個重大的新判斷,是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個新的認識起點。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重大轉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辯証關系
要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首先要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個基本結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來認識基本國情與社會主要矛盾之間的辯証關系。
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它是由若干具體的歷史階段組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屬於其中一個較大的歷史階段。鄧小平同志講過,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056年,至少一百年不變。但在這一百年的歷史變遷中,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又必然會呈現出某些階段性的特征,並進而構成若干個具體階段。這些具體階段從根本上從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時代”,又由於自身的一些鮮明的階段性特征而形成為一個“小時代”。黨的十九大所定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應該就是從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小時代。
但“小時代”依然是一個時代。這個“小”僅僅是相對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歷史階段而言的。從根本上說,隻要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還沒有完全實現,甚至在我們沒有完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時代”就沒有終結。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又包含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相對的歷史發展新階段。而決定這個新階段特征的則是社會主要矛盾呈現出的具有階段性特征的重大演變。我們現在所說的變化了的社會主要矛盾,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某一特定階段的主要矛盾。
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演變的歷史邏輯
對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使用了“轉化”一詞,這更能體現出歷史起承轉合的時代感、階段性。從歷史的維度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梳理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變化就會廓然明朗。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提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的重要論斷,並同時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最早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隨后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們一直都沿用了這一表述。
但在對這一表述的理解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兩種認識上的偏差:一種是將主要矛盾與歷史階段的判斷相割裂,不懂得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在基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把握的基礎上才得出的﹔另一種是將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完全等同,以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變,社會主要矛盾就不能變。這兩種認識都會導致我們看不到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暫時性,錯誤地將主要矛盾的一般概念、范疇意義等同於它的具體表述和基本內涵。這將導致對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互關系上形而上學的理解。
的確,社會主要矛盾一經確立,就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要矛盾就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整個歷史階段中永恆的。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社會主要矛盾雖然表述上保持著延續性、相似性,但是它的基本內涵卻是在逐步豐富、擴展的。歸根結底,社會主要矛盾是歷史的、具體的,無論是基本內涵還是具體表述,都應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社會主要問題的變化而轉變。
黨的十九大正是在牢牢把握這一歷史邏輯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時代問題,深刻研判階段性特征,適時地將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了后者作為當今歷史階段最突出社會問題的直觀性,折射出問題解決的急迫性,理論表達的精准性。社會主要矛盾基本內涵從落后生產滿足不了人們“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滿足不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發展生產是為了滿足“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平衡充分的科學發展是為了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從關注落后生產到關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從關切人們物質文化方面的需要到關切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四對轉化更加從歷史邏輯上証明了基本內涵不斷深化是歷史的必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是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歷史潮流的。
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依據
與世界最發達水平相比,一方面,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歷史階段,這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又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歷史性進步。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穩居世界第二,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已經超過30%。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已經不僅是“物質文化需要”,而擴展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社會生產領域則主要表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新問題”,這就成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有一著名論斷:“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於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就我國的現實而言,我們已經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即將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在這樣的既有基礎上,我們必然產生更高層次的再生產需要。一方面是我們要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另一方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人們生活的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產力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相比較過去,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從發展程度上來說仍是不充分的,從發展層次上來說仍是不平衡的,這成為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問題”。這裡所說的“新”並非指該問題首次出現,而是說問題的突出程度已達到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制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制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將對今后一段歷史時期內確定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制定正確的發展方略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王孟秋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全文(實錄)》,新華網,2017年10月18日。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