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我們應該如何創造美好生活

周文彰 岳鳳蘭

2018年04月11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我們應該如何創造美好生活

核心閱讀

若把人民作為一個總體來看,美好生活可以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環境三個方面去創造。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美好生活來自奮斗。對於一個國家和執政黨來說,奮斗是實現所有庄嚴承諾和美好心願的根基﹔對個人和家庭來說,奮斗是實現小康家庭幸福的動力之源。唯有奮斗,才有未來。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一當選黨的總書記,就把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為他治國理政方略的核心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美好生活”,特別是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唯一參照,對比這個參照,“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成了我們今后要勠力同心、不懈奮斗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那麼,美好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顯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盼,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向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期盼和向往還會不斷發生變化。但若把人民作為一個總體來看,美好生活可以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環境三個方面去創造。

從物質層面來講,美好生活就是物質生活富裕

物質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首要內涵﹔物質匱乏,生活固然無法美好。美好生活,首先是物質富裕,衣食住行無憂。

在舊社會,我國人民長期處在“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境地。新中國成立后,溫飽問題也多年困擾人們的生活,於是,“吃飽穿暖”一度成為人們的最高生活理想。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到2000年底,讓人民解決溫飽問題,過上“小康”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從2000年起,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仍然把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作為第一位的任務。我們的目標,是要到2020年,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物質文明的目標始終是第一位的。

要讓人民普遍過上美好生活,就要建立廣泛而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越充分,越有助於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們免除后顧之憂,這是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

當然,美好生活是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隻要還有一個人生活在貧困之中,就不能說達到了美好生活。正是根據這樣的認識,黨領導人民展開了脫貧攻堅戰,實施各種惠民舉措,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再接再厲,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從精神層面來講,美好生活就是精神生活豐富

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僅有富裕的物質生活還算不上美好生活。

當前,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單純的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是越來越多地期盼安全、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人們的需求層次逐漸提升,從基礎的物質生活需要向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從滿足於解決溫飽問題到產生為社會服務的精神需要。人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企求,越來越表現為向往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在旅游方面,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體驗式”消費﹔在娛樂方面,對娛樂內容及方式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在教育方面,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重點學校一席難求,出國留學人數屢創新高﹔在健康方面,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

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不僅是生活內容和目標的變化,更是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豐富的精神生活是對物質生活的超越。因此,創造美好生活,就要充分滿足人們在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為其提供更好的網絡文化生活,創造更好的旅游條件,讓人們友好交往、增進團結友愛。

從環境層面來講,美好生活就是環境美麗安全公正

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僅要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要有美麗的環境。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對人民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最暖心回應。

環境美麗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福祉。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條件。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環境惡劣、資源貧乏、紛爭頻起,社會秩序混亂的地方,人們還能過上美好生活。相反,如果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淨的水,生活在優美安靜的自然環境當中,就可以陶冶情操,能夠自由快樂愜意地生活。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切實感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使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會安全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環境的安全穩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和保障,它關系到百姓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安定有序、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人口眾多,資源需求量大,貧富差距較大,一些因心理失衡而導致的極端行為,對社會秩序造成威脅,極端暴力恐怖事件多次發生。因而,要嚴厲打擊整治各類風險型經濟犯罪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治安問題,著力提升防范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能力水平,全力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和公共安全。構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網絡,實現人員素質、設施保障、技術應用的整體協調,把安全作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進一步增強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社會公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尺度。公平正義從本質上說屬於社會、道德范疇,它是衡量社會制度、系統、重要活動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尺度。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社會條件下,社會不公往往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之一﹔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越高,社會和諧的實現程度也就會越高。要全面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除了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維持基本的經濟公平外,還必須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能夠比較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福利、就業,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護等權利。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美好生活來自奮斗。對於一個國家和執政黨來說,奮斗是實現所有庄嚴承諾和美好心願的根基﹔對個人和家庭來說,奮斗是實現小康家庭幸福的動力之源。唯有奮斗,才有未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革故鼎新、自強不息,開發和建設了祖國遼闊秀麗的大好河山,開拓了波濤萬頃的遼闊海疆,開墾了物產豐富的廣袤糧田,治理了桀驁不馴的千百條大江大河,戰勝了數不清的自然災害,建設了星羅棋布的城鎮鄉村,發展了門類齊全的產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中國人所擁有的一切,浸透著中國人的辛勤汗水,蘊涵著中國人的巨大犧牲,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