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
2018年04月09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人生在世,總要思考生命的意義,確認生活的價值。人生的根本問題隻能訴諸哲學解答,愛智慧的哲學觀念也隻能在成己成物、仰望星空的人生探索中凝結。因而,對哲學與人生的思考一直為哲學家所心儀,而如何以哲學的現實性把握從理想走向現實的人生之路,使之越來越通暢、寬廣,成為確認哲學在現代社會能否啟智益世的關鍵。著名哲學家陳先達先生在新著《哲學與人生》(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中深切探討了哲學與人生的內在關系,從理解哲學、思辨人生、生活智慧、歷史視野、文化反思、叩問信仰六個方面呈現關注現實、砥礪人生的沉思與斷想,體現了厚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令人讀后深受教益。
應在面向現實的哲學沉思中理解人的本質與使命,把握人生的價值與境界。陳先達強調讓哲學回歸生活,認為哲學既不能沒有形而上的問題,也不能沒有生活世界的著陸點。貫穿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正是人的問題,人字易認難懂,學以成人關乎我們畢生的實踐功課。人是群體中復數的存在,但不是木桶裡的土豆,而是在社會關系中相互創造的類存在物。人生多艱,從純然理想角度思考人生歷程,往往是無解的。人生的跌宕起伏都要以現實的方式對待,無論身處順逆之境,都要超越個體生命的局限,從而進退自如。
正是因為在面向現實的哲學沉思中讀懂人生,我們能夠確認人生的理想與境界,承擔和履行必要的責任與義務,合理滿足正當的需要,在對象化中實現自我確証。領悟人之生死、苦樂、榮辱,方能明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獲得正確的人生態度,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由此形成的人生觀決定著人生的航向和實踐的目的。所以,在哲學中深思人之為人的根本問題,乃是要洞徹人性的本然,確認人生經歷的諸多事情的本質聯系,在對命運的領悟中把握人的使命,達及自明、自得、自適的人生境界。
對人生的哲學解讀需要生活智慧,以合宜的生活智慧對待我們的願望和選擇,方能以恬養知、知足常樂。陳先達認為哲學問題不隻停留在書本之中,而在生活中體現為豐富多樣的觀念形態,往往為人們熟知而不真知。我們在生活中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回看,“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既要總結經驗與教訓,也要形成合理的推論和預測,從而在把握規律的過程中更好地走向未來。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發揮生命內在的潛能﹔才不至於昧於事理、外重內拙,遭受生命外在事物的束縛。
在哲學沉思中形成運用自如的生活智慧,才能體會哲學的妙處,從而涵養心性、超越自我。哲學並非無用的屠龍之術,不是僅供清談的思辨方法,而是應當被運用於生活世界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對哲學自如的運用才是發自內心的理解,而對生活智慧的理解不僅在於豐富處事的機巧,更在於通達做人的智慧。為此,需要自覺地從生存走向生活,在對尊嚴和幸福的領悟中把握生命的意義,提高實踐的效能,進而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不凡的價值。
歷史蘊藏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將歷史智慧轉換為人生哲學,需要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的學術底蘊。在陳先達看來,“歷史宛如浩瀚無垠的智慧和經驗的大海”,歷史的價值在於為人類提供可資借鑒的智慧。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不相信眼淚,對歷史價值的領悟全在於把握歷史規律。“天行有常”,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歷史規律則表現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反映歷史必然性和主體選擇性。實現厚重而豐盈的理想人生,需要讀懂歷史規律,以歷史進步的觀念塑造高品質的生活境界。
歷史是人類創造的,歷史智慧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結晶。從歷史典籍和歷史人物的奮斗與得失中獲得啟示,是豐富人生閱歷、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經之路。隻有從歷史的高度反思哲學、省察人生,把握歷史潮流順勢而為,才能形成穩健的人生動力。隻有穿透歷史的諸多偶然性,把握歷史的必然性,才能發現生活的發展趨勢,預見未來的可能圖景。因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需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歷史觀,讓歷史規律昭示我們前行之路。
要在文化反思中形成自信自強的力量,以馬克思主義的理性信仰安頓我們的精神生命。陳先達將文化視為有機的整體,認為文化作品既應“入於俚耳”,又能“止於眾心”,強調在文化研究中確立真理性的信仰。文化是民族自我認同的標志,文化自信是對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文化研究要關注民族命運和時代精神,因而具有現實的理論品格。讀書人既要坐穩治學的板凳,又要傾聽風聲雨聲讀書聲,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要有時代擔當意識,不能僅僅作為社會的旁觀者,這是身處一定社會結構的讀書人的文化屬性之所在。
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精神世界需要文化安頓,而哲學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在何種精神家園中安身立命,實際上就是選擇以何種哲學引領人生。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人生理想,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性信仰,形成以事實為依據、以規律為對象、以實踐為檢驗標准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實現科學探索和理性信仰的統一。掩卷沉思,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確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道,在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探索中塑造我們時代的人生觀和歷史觀,用鮮活形象的文字春風化雨、娓娓道來,是該書最為重要的文化啟示。
(作者:臧峰宇,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