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孫要良

2018年04月09日08:2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辯証統一的關系

人類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自然界具有不依賴於人類的內在創造力,它創造了地球上適合於生命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創造了各種生物物種以及整個生態系統。人作為自然存在物,依賴於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人類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

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是視人與自然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和道德共同體,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理想。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決定了如果人的行為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如何。

因此,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系統工程。

全面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人類永續發展的前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關系到社會和諧、政治穩定,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黨中央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歷史性、轉折性重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一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地位顯著提升。二是提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發展逐步推進。三是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四是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初現成效。五是加快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六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也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生態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因而,必須堅決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持走綠色技術創新型、環境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的經濟發展之路,注重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內在統一和相互促進。

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報告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總體設計、組織領導、路線圖、時間表和落實的著力點。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累積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短板。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尤其突出的位置,補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貫徹落實6項重點任務: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以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倡導推廣綠色消費﹔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保障生態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加快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促進自然資源產權統一管理、生態環境有效監管和國土空間有序管控治理大格局的初步形成。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國土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我國國土空間多樣、陸海兼備,各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一。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可以前瞻性地謀劃我國未來在國土空間的分布,並與有限水資源、耕地以及其他資源相協調,實現區域開發的高效集約,從源頭上改變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提出表明了黨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立場、態度和決心。這一措施有利於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效長效機制的完善,有利於營造生態環境保護人人參與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