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

於法穩

2018年02月01日08:38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方面表明了“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佔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通過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深入學習,筆者從三個角度出發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題,談幾點體會和思考。

  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相比,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進一步豐富了內涵、提升了層次。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是在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工程。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澱,是農村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體現,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既要護口袋,還要護腦袋”。

  鄉風文明涵蓋豐富的內涵,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並以此提升文化軟實力﹔二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特別是關鍵區域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護,以及民族地區民俗、民風、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護﹔三是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光大,特別是傳承了幾千年的道德倫理,這是“不忘初心”的體現﹔四是新時代意識的培養,廣大的農村居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成效的受益主體和價值主體,為此,應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水平,培養農村居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

  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還應注意避免兩大誤區:一是把過多的現代化元素引入農村﹔二是把過多的城市元素引入農村。應注重強化農村原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承,鄉村“靈魂”不能走樣也不容歪曲。

  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的升級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后,農業部辦公廳隨之發布了《關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系列行動。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指出,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建設農民美好生活的家園。

  無論是政界還是學術界,都將美麗鄉村建設看作是2005年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新農村建設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發生了偏離,即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缺乏系統性,美麗鄉村建設本來是生活、生態、生產、文化等“多位一體”的系統工程,但基層調研發現,雖然道路等生活領域的硬件設施建設得到了高度關注,但對生產、生態、文化等領域建設的關注度尚顯不足﹔三是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單一化,如對於農村住房改造,多採用“穿衣戴帽”的方式,過度關注外觀的統一,而忽視了民居的多樣性。

  對比鄉村振興戰略與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可以發現,無論是不同內容的提出順序還是提法都發生了變化。順序上的變化增強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而提法上的變化豐富了其內涵。具體而言,在產業發展方面,從原來的生產發展提升到產業興旺,實現了從產業單一性到產業體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農民生活方面,從原來的生活寬裕提升到生活富裕,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統一﹔在生態建設方面,從原來的村容整潔提升到生態宜居,實現了從外在美向外在美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統一的轉變﹔在管理層面,從原來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實現從管理向治理轉變的同時,也更加注重治理效率。特別是將“生活富裕”放在最后,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鄉村振興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重要方面,但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明確如下幾個理論性的問題:鄉村振興的主體究竟是誰?鄉村振興的內容究竟是什麼?鄉村振興的模式究竟如何?鄉村振興的協調主體是誰?鄉村振興需要什麼政策來支撐?隻有把這些理論性問題探討清楚,才能在實施過程中緊貼目標。

  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領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城鄉間的發展不平衡除了經濟發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城鄉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平衡。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生態環境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不但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且組織、人員的配置和運行機制等也不斷完善,相反農村生態環境卻被邊緣化。特別是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廣大農村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污染風險日益加大。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城鎮公園、生態環境建設體現政績更為直接,因此部分領導更傾向於將絕大部分資金投入在加強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從而更多地提升城鎮生態環境質量,而對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則採取相對應付的措施。與此同時,把城鎮的一些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企業外遷入農村地區,把新引進的污染企業或者具有潛在污染危害的企業也布局到距城鎮較遠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舊賬沒有解決,又增加了新賬,從而導致了農村、城鎮之間生態環境質量差距的日益增加。

  二是農村生態治理資金投入不足。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城市環保設施建設投入增長較快,但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

  三是農村生態治理的機制保障能力差。近些年,國家投入了部分資金,特別是推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之后,逐漸配備了一些農村生態治理設施,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運營與管護機制,導致農村生態治理既沒有運營組織,也缺乏管護經費,從而造成了這些設施的閑置與浪費。同時,高效的農村生態治理的評估與監督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生態治理的參與機制還待完善、農村生態治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一方面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的“生態宜居”目標,必須強化農村生態治理。此外,鄉村振興戰略還應明確兩大核心問題,即對水資源質量和耕地土壤質量的保護。為此,一是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綠色理念對農村生態治理的引領作用﹔二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建設﹔三是創新與整合技術,以支撐農村生態治理﹔四是完善治理機制,推動農村生態治理。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