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馮華 黃晨

2018年01月16日10:18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摘 要﹞本文以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為指南,深入分析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和重要內涵。我國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的改革經驗,主要體現在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等體制上。新形勢下創新引領發展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把科學技術導入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實體經濟相結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准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我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最新研究表明,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新的路徑和政策,Mehmet Adak(2015)指出通過技術引進提升專利數量再促進經濟的路徑,科技創新對於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1﹞Sefer Sener(2011)指出創新政策通過增強國際競爭力而實現一國的經濟發展﹔﹝2﹞Fulvio Castellaccia(2016)指出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國家產業和創新政策是關鍵,而建立市場經濟是基礎﹔﹝3﹞Jarunee Wonglimpiyarat(2016)研究了以色列模仿美國硅谷的成功經驗,認為通過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將以色列轉型為創新國家,其中產學研三螺旋互動、支持鼓勵VC產業發展政策、國外投資尤為重要。﹝4﹞本文在學習十九大報告基礎上,准確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深入分析創新引領發展和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提出對策建議。

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和重要內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轉方式、調結構、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4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居民消費從溫飽到小康,再向追求美好生活品質升級。2012年開始,服務業超過制造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標志著我國進入服務經濟新時代、質量經濟新時代。2014年中央做出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判斷,從經濟表現看,新常態有兩個重要變化,一是經濟增長速度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5%~8%的中高速增長,二是產業鏈和價值鏈將從低端轉向中高端升級,逐步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從發展動力看,新常態的本質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

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由動力體系、產業體系和經濟體制構成,三個方面都與創新有直接關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和建設任務有三方面:一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形成新動能,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核心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二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高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主要途徑是通過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產業,從中國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創造”。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現代經濟體制,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重要內容是建立和完善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

從經濟學理論視角看,創新是把科學技術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的行為、活動和過程。熊彼特1928年在《資本主義的非穩定性》中提出了“創新是一個過程”。﹝5﹞他將“創新”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就是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新組合並引入生產體系。他指出了創新的5種情況:引進新產品,即產品創新﹔引進新的生產方法,即工藝創新﹔開辟新市場,即市場創新﹔獲得原材料的新來源,即材料創新﹔實現企業的新組織,即組織和管理創新。熊彼特突出強調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經濟之中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改變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實現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掌握了科學技術,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科學技術逐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現代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科學推動技術進步,再推動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開辟著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如電磁學理論的建立,通過促進電力技術的革命,並最終引發電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鄧小平總結了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判斷。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70%以上來源於技術進步,2016年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56.2%。

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看,自16世紀以來,經歷了兩次重大科學革命和三次重大技術革命,引發了浪潮迭起的產業革命,創新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和重要內容。在現代化進程中,兩次科學革命引發了認識論的革命和發展觀的革新,並為技術革命提供新的知識源泉。第一次科學革命確立了力學世界觀和近代科學體系﹔第二次科學革命揭示了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之間的關系,開啟了新一輪現代化進程。在現代化進程中,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交互推進,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標志,首先在英國發生,形成了棉紡織業、採掘、冶金、機器制造、運輸五大機器工業體系,英國崛起為世界頭號強國。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內燃機和電動機為標志推動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19世紀30年代,形成了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為特征的電力、石油、化工等重工業體系,美國、德國躍升為世界工業強國,日本建立了工業化基礎。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電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核技術、信息和網絡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人類從電氣時代進入了電子時代,美國依靠強大科技實力,不斷開發新產品、創造新產業,崛起為世界頭號強國。總結歷史,創新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和動力源泉,因此,我國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發揮科技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

二、創新引領發展的改革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創造了很多經驗,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為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等多個方面。十八大以來,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就顯著。

高新區是我國創新引領發展和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試驗田,以高新區管理委員會為代表的一站式綜合管理體制,先后實施了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稅收優惠、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稅收優惠、人才隊伍建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土地規劃、知識產權管理、創業孵化等政策措施,有效解決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2016年國家高新區實現園區增加值 8.8萬億元,佔全國GDP的11.8 %﹔2016年國家高新區企業R&D經費支出5379.9億元,佔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44.3%,R&D投入強度6.13%,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倍。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優惠政策促進了科技與經濟融合。高新技術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市場主體,在發展、成長、成熟不同發展階段,企業規模的擴大意味著高新技術熟化、市場化、產業化的完成,科技與經濟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為從數量和質量上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以所得稅減免、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營業稅優惠為代表的傾斜式財政、稅收優惠體制,為高新技術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等多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技術引進是我國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的對外開放合作機制,是我國開放初期把國外技術與我國工業化結合的重要方式。政策取向逐漸由政府主導過渡到市場主導、國際准則約束,專利專有技術、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技術服務費的進口逐漸成為技術引進的主要方式,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並逐漸形成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創新鏈條。

產學研合作是發揮創新的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方式。政策重心逐步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轉向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系統轉變,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專項,著力攻克一批關鍵領域和國家戰略需求的核心技術,不斷加大對產學研所依托科技園區、創新基地等政策支持,吸納企業全過程的參與,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投入力量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

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和跨區域創新網絡建設,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我國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總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16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5500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08%。重大科技成果應用成效顯著,戰略高技術方面,載人航天、新一代運載火箭、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自主研發芯片的超級計算機、無人潛水器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重大裝備和戰略產品方面,高速鐵路、水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電動汽車等快速發展,部分產品和技術開始走向世界。

三、發揮創新的作用要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途徑

發揮創新引領發展和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作用,要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途徑,本文認為基本路徑有兩個,一是“創新產業化”,二是“產業創新化”。這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路徑,也是中國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路徑,主要渠道是通過科技創業和技術轉移服務給產業體系導入新技術。

創新產業化是通過科技創業把新技術孵化出新產品、新企業、新模式的過程,新的產業是從無到有、通過創業生長出來的,是通過創業者(企業家)試錯和市場篩選的過程,“創業大潮起、潮落產業興”,潮涌現象是新興產業成長的基本規律。新興產業發展往往依托新科技革命形成的新產業技術和平台,比如網絡經濟,各個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和傳統產業相比,發達國家並沒有技術基礎和先發優勢,中國的BAT(百度、阿裡、騰訊)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不重復傳統經濟老路,實現了“變道超車”。﹝6﹞

美國於2011提出“創業美國”計劃,歐盟2013年提出“創業2020行動計劃”。歐美旨在營造有利於創業的社會環境,構建長期創業生態系統,鼓勵創業實現經濟增長。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4年9月開始,我國政府開始倡導和實施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力地促進了“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成為創新創業的高地,發揮了創新創業對經濟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隨著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2014-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4400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362萬戶,年均增長30%。2016年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5萬戶,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得到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新舊動能有序轉換。﹝7﹞

產業創新化是通過技術轉移給傳統產業導入技術,使得舊產業脫胎換骨、升級成新業態的過程,推動舊的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向新產品、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升級。舊產業直接搭載新技術,省去了舊的產業技術路線,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在通信技術設備領域,中國的華為,就是“彎道超車”的代表。﹝8﹞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促進技術與市場融合、創新與產業對接,大力培育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有效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新興產業發展亮點突出,符合市場要求的新產品不斷涌現。在一系列鼓勵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不斷壯大。2016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2016年我國智能手機銷量在世界市場的總佔有率超過20%﹔新能源汽車銷售51萬輛,位居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銷量比上年增長31%,佔全球比重超過30%。 ﹝9﹞

四、發揮創新的作用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發力

環境變了,游戲規則全變了。我國經濟過去高速增長的成功經驗是以園區化戰略推進工業化,先規劃園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搞好“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然后招商引資,發展加工業。這種傳統的舊工業化思維和體制取得了輝煌成就,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習慣乃至路徑依賴,有可能成為發展新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障礙。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主要是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需要在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上尋找著力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綱要》規劃要求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但是目前我國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本質是科技與資源的“碎片化”和“孤島化”、科技與經濟雙軌運行,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脫節。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不足,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立項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偏離科技發展規律,促進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的機制與經濟環境缺失。科技創業的法律法規滯后於實際需要,科研人員創業激勵不足,資本、孵化等與科技創業相配套的中介服務不健全。科技成果評估定價機制不健全,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服務人才缺失。工業化時代的金融體系難以滿足科技型企業創業的資金需求,間接融資比例過大,造成了金融資源的錯配。科技人才激勵機制不足,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健全,市場難以發揮對科技人才流動配置的作用。因此,發揮創新引領發展和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作用,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主要是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這不僅僅需要傳統的硬件基礎設施,更需要軟的基礎設施,核心內容是科技創新的服務體系。主要載體是科技服務業,具體內容是大力發展由科技服務機構通過統籌知識、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科技資源,向社會提供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証、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的新興產業。科技服務業是實現創新驅動、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產業。美國硅谷發展新經濟和新興產業的成功經驗就是構建技術與市場對接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本文作者稱之為“X+ABC=成功”,ABC就是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X就是創新創業的基因,有了ABC,植入X,就容易成功。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是以人才服務為支撐,面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成長的需求,鏈接全球創新要素,依靠體制改革激勵科技服務主體,實現科技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高端化、體系化、集成化發展。主要包括4個鏈條:一是從創業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過程創業服務鏈條。二是技術轉移服務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是對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技術轉移是系統知識的轉移,包括合作研發、產權和股權轉移、技術創業、人才流動、技術並購、資源共享等。三是資金服務鏈條。傳統銀行無法應對創新創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必須鼓勵創業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科技金融創新。四是人才服務鏈條。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發展新經濟,核心要素是人才,讓人才活力競相迸發是改革的著力點。和熊彼特時代不同的是,不僅要重視企業家和科學家、發明家這兩類人才,還要重視金融家和各類科技創新服務人才。

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要根據實體經濟需求,結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謀劃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和載體,要加快建設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上海加大力度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實體經濟方面,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從2010年開始,連續6年制造業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新支線飛機、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國與世界制造強國的差距仍然明顯,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水平不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裝備、核心領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統等很多依賴進口。因此,要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端制造業重大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組織實施五大工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通過產業創新化,加快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Mehmet Adak. Technological Progress,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Turkey﹝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776 -782.

﹝2﹞Sefer Sener and Ercan Saridogan. The Effects Of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Growth﹝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4,815-828.

﹝3﹞Fulvio Castellacci and Jose Miguel Natera.2016,Innovation,absorptive capacity and growth heterogeneity:Development paths in Latin America 1970-2010﹝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6,37,27-42.

﹝4﹞Jarunee Wonglimpiyarat. Exploring strategic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with Silicon Valley styl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6,102,80-89.

﹝5﹞胡哲一.技術創新的概念與定義﹝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2(5).

﹝6﹞﹝8﹞馮華,黃晨. 發展新經濟的新路徑和著力點﹝N﹞.湖北日報,2017-06-20(理論版).

﹝7﹞國家統計局. 創業創新蓬勃興起新興產業茁壯成長﹝N﹞.中國經濟導報,2017-09-26.

﹝9﹞國家統計局網站、汽車工業協會、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作者:馮華,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黃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