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07:34 來源:學習時報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再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牢記自身所承擔的光榮使命與歷史重任,就是從建黨伊始就秉承下來的、鐫刻於中南海新華門紅牆上的那五個金色大字“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一以貫之,由始而終。
任何偉大的思想體系都有一以貫之的理念
任何一個思想體系要想長盛不衰,經久相傳,就必須具備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正如孔子對學生曾參所言:“吾道一以貫之”。正是有了這一以貫之的道統,孔子死后,盡管“儒分為八”,但儒之為儒,盡管經歷數千年,直至近代都有其保守的仁義核心理念。在古希臘哲學中,最著名的即是柏拉圖的“理念論”。他認為日常感覺到的現象世界,“總是變化不居的、不真實的”,隻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絕對存在”。在他看來,理念世界是原型,現象世界是摹本,萬事萬物都是對理念世界的分享。在佛學中,有著名比喻“月映萬川”。月映萬川,簡要而言,即“千江有水千江月”,映照在江河湖海之中雖有萬月,但江河湖海之萬月仍本於天上之一月。在儒學傳統中,有宋明理學中著名的“理一分殊”。南宋思想家朱熹在解釋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時曾言:“理會得時,繁文末節皆在其中。‘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卻只是這個道理。千條萬緒,貫通來只是一個道理。夫子所以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是也。蓋為道理出來處,只是一源。散見事物,都是一個物事做出底。”朱熹從本體論角度指出,總合天地萬物的理,只是一個理,分開后每事物都各有一理。但千差萬殊之物都集中體現統一的“理”。“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由此可見,無論古今中西,一個共同體要想能永葆朝氣,持久團結,永不分裂,就要成就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就必須在其中型塑從一而終、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無論風雲怎樣際會,時代如何發展,最后都能分享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能保持高度的思想統一,凝聚共同體意識。
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以貫之的初心與宗旨:為人民服務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等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進而在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的革命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本來按照經典馬克思列寧主義,工人階級是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主要力量,是需要從被剝削、壓迫中解放的主要對象。但是近代以來,伴隨清朝的閉關鎖國,中國工業革命並未得以全面開展,資本主義並未實現充分發展,由此導致工業無產階級隊伍並未壯大。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國情,認識到了要想達到反帝反封建的目的,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必須要充分認識到農民這個在中國人數最多、范圍最廣、受壓迫最深最重的階級的重要性。由此,毛澤東在秋收起義時就鮮明地打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稱號,進而計劃組建“工農共和國”。
但是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迅速尖銳,超越了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中國共產黨迅速調整了黨的路線方針,依靠誰為了誰的對象逐漸從“工農”變成了“人民”。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談了為何要把“工農共和國”改為更具包容性的“人民共和國”:“我們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因為日本侵略的情況變動了中國的階級關系,不但小資產階級,而且民族資產階級,有了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他還指出,“人民共和國去掉帝國主義的壓迫,使中國自由獨立,去掉地主的壓迫,使中國離開半封建制度,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農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包括工農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利益。”
為何此時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便開始考慮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整體性,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筆者看來,還有另一重要原因,即中國共產黨必須接續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傳統,使得每個共產黨員身上必須具備這一文化基因。正如毛澤東在1938年《論新階段》中所言:“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他力圖把孔夫子到孫中山一脈相承的民本傳統融入偉大的革命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徹底中國化,把為人民利益代言的士人君子轉變為實現人民解放的革命先鋒隊。
由此我們黨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國情,依靠誰、為了誰的對象就逐漸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到階級矛盾的“工農”,再到民族矛盾后的“人民”,實現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歷史性跨越。從為無產階級服務,到為工農服務,最后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宗旨升華為延安時期的“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宗旨。雖然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宗旨,但始終沒有忘記中國共產黨首先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工農的利益,這在毛澤東那裡是非常明確的,“中國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口是工人和農民,所以人民共和國應該首先代表工人和農民的利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接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宗旨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就任總書記首次記者見面會就提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並強調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並多次給出了強有力的理論說明,闡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是一以貫之秉承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不能人為割裂、彼此對立、相互否定。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把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與宗旨從革命、建設時期,繼續推進到了改革階段,明確了這是一個不斷“為人民服務”的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不僅於此,2014年4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進一步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習近平總書記還試圖把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與宗旨更推進一步,接續1840年來的斗爭史,以至於上承自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並進而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由此,我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力圖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各個階段的實踐探索,以初心與宗旨一以貫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塑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與宗旨——為人民服務,正如他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所言:“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並且把這個初心與宗旨,不僅統貫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90多年奮斗史、60多年發展史、30多年探索史,而且接續170多年斗爭史,上承5000年文明史。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讓全黨銘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試圖用一以貫之“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宗旨貫穿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理念,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思想文化引領和強大精神動力。(張 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