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時代需要

齊衛平

2017年12月15日08:54    來源:人民論壇網

原標題: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時代需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不僅將影響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新發展,也揭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變化,回應了時代的呼喚。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大在全黨全國人民中引起廣泛的反響,顯示了巨大的效應。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回應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與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緊密相聯系,對黨領導人民向新征程、新目標進軍作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揭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於我國已經延續了30多年關於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變化。“文革”結束后,中國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概括為國內社會主要矛盾,從而結束了“左”傾思想指導下長期忽視人民生活需要的錯誤。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時過境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幾十年發展中面貌已經大變樣了,今天的中國與改革開放剛起步時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我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改變,但20世紀80年代初揭示的社會主要矛盾事實上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我國已經走出物質匱乏的時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源豐富,商品供給充裕,文化日益繁榮,人民生活的需要不再是不能滿足的緊張而是如何提高質量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蓬勃發展,用“落后的社會生產”表示我國的現狀也完全不符合事實。黨的十九大適時地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精神。

  從歷史比較視野審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在改革開放近40年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從新時代的角度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揭示,它既標志著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又回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體現了新時代黨執政的使命自覺

  不斷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思想,他把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視為我們黨始終不渝的追求,明確表示以此作為自己的執政理念。履新施政伊始,習近平總書記提煉的中國夢思想就向人民揭示了安康幸福的生活目標。2013年8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會議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怎樣更好地滿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時代回應。

  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表述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了新時代黨執政的使命自覺。在十八大以來五年的砥礪奮進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治國理政的出色業績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其中包括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值得指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民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然帶有歷史特點,而且都是相對而言的。生產力不發展、物質匱乏的歷史條件下,能有米飯就是獲得,不餓肚子就是幸福,能夠生存下來就是安全。然而,人民的生活渴望決不會停留在這樣的低水准上,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不斷提升的歷史趨勢。我們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勇於執政使命的擔當,就必須順應這樣的歷史趨勢,以不斷提高水准來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動態發展。

  黨的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結論表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就是說人民期盼的好日子已經超越了單純生理滿足的境界,生活需要不再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滿足。社會生產力水平總是與社會生活水平同步發展的,在我國穩定解決了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並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情況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發生需要的結構變化。從日益廣泛的生活需要看結構性變化,人民希望過上的好日子是高質量的美好生活。老百姓不僅要求更高水准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要求美好生活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內容。人民群眾獲得再多,但社會不穩定就會充滿焦慮﹔商品琳琅滿目,但管理問題不解決就沒有安全感。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結構性變化,決定了黨治國理政必須著眼滿足人民願望的整體性。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並列提出體現了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整體性揭示

  這“三感”涵義不同但又存在緊密關系。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來說,獲得有量的多少差別,幸福有質的高低差別,在感知上兩者既有交合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獲得,沒有物質文化等方面的獲得,幸福生活就失去了基礎﹔另一方面,獲得與幸福又不是直接對應的,獲得多不等於幸福指數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獲得多少的數量來決定的。安全感對獲得感、幸福感具有保証意義。沒有安全作保証,獲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險﹔失去安全保証,生活幸福無從談起。有了獲得,追求幸福,必然對安全形成訴求。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整體性揭示,正是基於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邏輯關系。

  黨的十九大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並列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中華民族向強起來飛躍的必然要求。我國日益富裕,繁榮昌盛的狀況甚至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這就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厚實基礎。然而,辯証地看,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既是循序漸進的社會嬗變,又是互為條件的歷史貫通,不能機械地將三者割裂開來。民族站起來了,才可能走向富起來、強起來﹔不謀求富強,就不可能真正站起來、強起來﹔民族不強大,國家就不能說真正富起來。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進程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起來新征程的開啟凸顯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時代意義。

  黨的十九大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並列提出,意味著新時代我們黨勇於執政使命擔當的任務更加繁重和艱巨。首先,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經不能單純依賴發展生產力,必須著眼發展理念創新、注重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結構性變化,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提出時代新要求。改革開放一路走來,人們愈來愈認識到,解決生產力不發展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復雜。如果不注重加強生產關系的改革、不推進上層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就會制約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再者,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成為檢驗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標准。從黨的執政使命擔當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隻局限於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主要任務也不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的落腳點,是讓人民有更多、更強、更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隻有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才會更加堅定、更有基礎、更可傳遞。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研究專項工程項目“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治理的黨建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16ZZD036】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