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2017年12月08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奮進的新征程。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強”的意涵也豐富而飽滿,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強國”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不懈追求。《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的先哲們很早就提倡效法天、地之道,從而剛健有為、寬厚包容,這是炎黃子孫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的觀察和體悟。既然“天”周而復始、不知疲倦地運行,人就要積極進取、永不懈怠。由此,“自強不息”成為中國歷代獨立自主、奮發向上的精神引導,並內化為中華民族獨特的頑強品格與精神氣質。
中國之“強”是“君子之強”,這是由中華文化的特性決定的。中華文化追求以王道行天下。王道,則是以德行仁,天下為公,講信修睦,人們心悅誠服。《中庸》記子路向孔子請教“強”。孔子指出:“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南方之強”是寬厚柔和、諄諄以教,對於無道,也以德服之。“北方之強”則表現為不解甲冑,隨時准備戰死沙場的氣力之強。相對於氣力之強,孔子更主張追求具有德性氣質的君子之強,這樣才會隨和而不隨波逐流,中立而不攀附,不輕易改變操守與志向。這樣的“強”更自主自立、堅韌持久。
中國追求的“強”本來具有中正、正義的氣質,也就是“強而義”。中國文化的一個明顯特征,在於思考人性與人的價值。當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沖突的時候,或者當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天理和人欲發生矛盾時,就要執中而行、不偏不倚、禮門義路。《尚書》記載大禹和皋陶討論“知人善任”“安定民心”的問題,皋陶提出“九德”,即“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很明顯,“九德”都不是單一、純粹之德,而是以“而”字相連的“合德”,前面是具有先天屬性的本然之德,后面則是對前面的節制與調和。既然人的本性之德存在偏失或不足,就需要通過后天的修養來彌補。“強而義”就是如此,“強”是強壯、有力,但強者容易自恃勇力而凌人,因而需要以“義”加以節制。這樣,就會以禮制中,在強大有力的同時做事合宜,符合道義。這便是完美的強德。
“強而義”的觀念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春秋時期,楚靈王最初任楚國令尹,后來靠強力自立為王。即位之后,對內窮奢極欲,對外窮兵黷武,最終眾叛親離、自縊而死。對於這一結果,時人叔向早有預見,他說:“強以克弱而安之,強不義也。不義而強,其斃必速。”叔向認為,楚靈王以強克弱,還心安理得,雖然強大卻不合於道義。不合於道義的強,必然招致滅亡。實際上,“強而義”是中國歷來追求“強”、評判“強”的價值標准。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埃及前總理伊薩姆·謝拉夫說,這個“無序混亂的世界”要“找到一個理想的平衡點”,做這件事情的主角應該是有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他強調,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全世界也需要”。
中國的現代強國之路,是信心十足、步履穩健的“中國道路”﹔中國之強既是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綜合國力的強大,更是“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明的熠熠生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從傳統中走來,也將帶著自己優秀的傳統走向世界。
(作者:陳霞,系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