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人民論壇:“我們為和平友誼而來”

呂曉勛

2017年12月04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我們為和平友誼而來”(人民論壇)

  2010年,中國海軍醫護人員臨危施救,一名孟加拉國女嬰平安降生,取名“中國”。7年后,小姑娘專門到吉大港迎接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一聲“中國媽媽”,讓當初參與手術的醫生盛睿方感動落淚。這一跨越萬裡的重逢,被網友親切稱為“暖心之旅”。

  廣結善緣、用心交朋友,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寫照。2014年,白沙瓦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邀請巴基斯坦受傷學生和家人赴華療養﹔面對持續蔓延的埃博拉疫情,中國醫療隊第一時間趕赴西非提供援助……從周邊近鄰到萬裡遠邦,中國真誠而純粹的熱心腸之舉,贏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

  “我們為和平友誼而來,為促進共同發展而來”,恰如一部視頻片所描述的,盡管中國的經濟體量不斷變大、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堅持和平發展、推動合作共贏、追求公平正義的意志從未動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相繼寫入聯合國多個決議之中,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方案、中國理念激蕩起的熱潮,映照出一個強起來的中國,已經並將繼續為人類進步作出更多貢獻、發揮更大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強必霸”不是中國人的邏輯,“和實生物”才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即便已成長為“人群中的大塊頭”,或他人看來是“走進瓷器店的大象”,但中國依然篤信規則的價值,尊崇講信修睦、協和萬邦。英國哲學家羅素曾以“心平氣和”來概括中國人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即用公正而不是暴力的方法來解決爭端。巴基斯坦作家賈維德認為,中國人喜歡用水來比喻權力,寓意國家越強大,越需要謙虛。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源泉,也是希望和向往的燈塔。越是了解中華文化,越是走向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交流,就越會讀懂中華民族“和”的文化、“和”的境界、“和”的信念。

  造物所忌者巧,萬類相感以誠。一位去過老撾採訪的記者回憶,當地有個叫宋朋的孩子,名字以“朋”來象征中老之間的朋友情誼。記者感嘆:用自己的名字去紀念兩個國家的友誼,需要的是最真摯的愛。這樣的信任來之不易,這樣的溫暖彌足珍貴,也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啟示。以鄰為伴而非頤指氣使,與人為善而非飛揚跋扈,讓世界感受到自己的胸懷與氣度,一個國家何愁不能展現和平、可親、文明的形象,又何愁不能愉快地與世界相處,收獲更多好伙伴、好朋友。

  前不久,一位印度記者完成了首次中國之行。驚人的發展成就、有序的社會面貌,粉碎了他的偏見,也促使他反思:“改變對中國的觀念是多麼重要。”“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正在用一種傳統大國未曾嘗試過的方式,默默踐行著做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千鈞承諾。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