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社會主義“有點潮”》的啟示

張國祚

2017年12月01日08:52    來源:求是

原標題:《社會主義“有點潮”》的啟示

  如何講好社會主義故事,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當前理論工作者正在破解的一大課題。因此,六集理論電視片《社會主義“有點潮”》(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教育電視台和人民網聯合制作)一經播出,就在廣大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收視率迅速躥升為同時段電視節目之首。真可謂雅俗共賞、好評如潮。我們知道,在社會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當下,理論電視片很難和電視劇競爭,因為它缺少電視劇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很難和綜合藝術電視節目競爭,因為它缺少名家薈萃、精彩紛呈的藝術表演﹔很難和電視新聞節目競爭,因為它缺少觀眾求新、聞知求早的信息需求。

  那麼,《社會主義“有點潮”》到底“潮”在哪裡?它成功的奧秘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示?簡而言之,就是堅持“內容為王,衣著漂亮”的創作原則——在強調“內容為王”的同時,又強調“衣著漂亮”。通俗地說,就是要把好內容和好形式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內容有害,形式越有感染力,危害就越大﹔反之,再好的內容,如果形式干癟生硬,就很難被人接受和欣賞,難免使其思想影響力貶值。《社會主義“有點潮”》恰恰因“內容為王”和“衣著漂亮”兼而有之且水乳交融,所以才能做到內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相映成輝。具體講,主要有幾點啟示。

  抓住了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主題。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理論視野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一精辟論斷,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初心,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世界貢獻。同時這一精辟論述也從理論和實踐上,引申出一系列歷史悠久、意義深遠、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主題: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源自何處?社會主義好不好,是否代表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的來龍去脈究竟有過怎樣的曲折與輝煌?《社會主義“有點潮”》就是緊緊圍繞這一系列攸關中國乃至全人類命運的重大主題而展開,抓住500年來一些歷史節點和一些代表性的重大事件,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切入,在深入淺出的議論中,深刻地闡述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把握了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自然科學中的1+1=2,全世界都沒有異議。但是人文社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總是和特定國家特定政治制度密切相關,不能不強調政治導向。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這就是我們黨必須引導人民堅持的正確政治導向。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理論和現實存在的“落差”,使人們對一些重大問題產生困惑和模糊認識,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挖空心思放大我們的缺點、問題和失誤,賣力地唱衰我們的政治模式。那麼,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究竟應該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能應運而生,之所以能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作出歷史性巨大貢獻,就是因為它敏銳地意識到這些重大問題,並能夠給出科學的回答,使全黨全國人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有點潮”》正是循著這個正確的政治方向,縱論社會主義500年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挫折到成功,從多個維度告訴廣大觀眾,我們黨堅定“四個自信”完全符合歷史邏輯,而且底氣十足。

  強化問題意識,找准人民關切。問題是求知的前提,是心靈的探索,是興趣的牽引。一個有針對性問題的提出,終究會得到有價值的回答。各種門類的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表現形式千姿百態,但無不以自己的方式來回答各自領域的問題,或直接,或間接﹔或直觀,或隱晦﹔或具體,或抽象……提不出鮮明、深刻、發人深思的問題,就不會有震撼人心、征服人心的真理答案和藝術結晶。《社會主義“有點潮”》之所以引人入勝,就在於始終貫穿鮮明的問題意識。該片的每一集的片名都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重要問題。比如,“烏托邦是座什麼島?”“《共產黨宣言》是一本什麼書?”“阿芙樂爾號為什麼開炮?”“南湖的紅船為什麼能破浪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裡?”“中國夢是個什麼夢?”人們一看這些片名,馬上就會引起一系列思考。比如,一看片名“烏托邦是座什麼島?”馬上就會聯想起平時遇到的一些困惑:烏托邦怎麼就和島聯系起來了?是誰提出的“烏托邦”理念?這個理念有什麼意義?有些人把共產主義理想也說成是“烏托邦”,對不對?比如,一看片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裡?”,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中國改革“摸著石頭過河”的艱難歷程,聯想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的誤解,聯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的歪曲,於是觀眾自然就很想知道這部片子是怎麼解釋這個“特”。顯然,一聯想到問題,就很容易吸引觀眾試圖把問號拉直,從片中尋求答案,沉下心來一看究竟。而節目中的訪談嘉賓面對問題不避不繞、不躲不閃,敢於直面焦點、正面回答,使觀眾“解渴”“過癮”,極大地增強了吸引力。

  創新訪談形式,講好有趣故事,用好電視藝術。訪談能促進有針對性的交流,故事最容易調動受眾思想情感,藝術可以增強理論的感染力。《社會主義“有點潮”》的訪談嘉賓,既有能穩住陣腳、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資深專家,又有后起之秀、承上啟下的年輕學者,也有初出茅廬、善用網絡新潮語言的青年博士﹔既有主持人與嘉賓的訪談對話,也有大學生和嘉賓老師的現場問答﹔既有慷慨激昂的議論,也有娓娓道來的故事﹔既有嚴肅的論道,又有詼諧的幽默,更有資深專家針對青年學者訪談內容的深化和對有趣故事的理論升華。從制作技術手段看,該片利用了多種電視元素,既有現場訪談,也有現場視頻﹔既有影視片段,也有文獻資料﹔既有動漫演示,也有畫外旁白﹔既有宏觀場面烘托,也有微觀特寫鏡頭。特別新穎的是,還利用了全息技術,出現主持人與托馬斯·莫爾的對話,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話,與列寧的對話等,觀眾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與思想巨擘現場交流,極富歷史性、啟迪性、趣味性。由於該片採取多層次、多視角、多側面的思想碰撞和多種藝術手段交叉表現,調動了現場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使理論節目生動活潑,活力四射,形成了感染人教育人的強力磁場。

  理論是不斷發展的,因為實踐沒有止境。同樣,隨著人們的創作水平和欣賞水平不斷提高,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完善。我們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推出深受人民歡迎的精品力作,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