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見與戰略實踐

蔡志強

2017年11月21日15:49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見與戰略實踐

新時代內蘊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歷史實踐的積極探索、現實開放的偉大創造、未來征程的輝煌成就,是基於對規律更加科學把握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和自覺行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更加充分、發展更加均衡的時代,中國在新的兩步走戰略中將開啟全面現代化的新征程。

新時代拓展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戰略抉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然要求形成與新時代相符合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踐、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有機結合,提供了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理論創新和改革實踐的不竭動力﹔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極不平凡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系統總結與理論飛躍,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領導人民決勝全面小康,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必須長期堅持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確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揭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的轉化,提出新時代新的兩步走戰略,這些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豐富而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從發展規律看,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沒有變,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轉化。我們經過近七十年國家建設、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財富,十三億多人民逐步擺脫貧困並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社會主義生產力更加發達、社會更加富裕、人民更加幸福,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進一步顯現。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實現生產力的有效發展,鄧小平同志提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邏輯。這是中國物質財富匱乏、生產力落后條件下實現發展的必然訴求,由此形成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原則。改革開放中,我們黨帶領人民堅持實事求是,順應發展規律,“摸著石頭過河”。通過經濟特區政策、沿海開發區政策等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實現了艱難條件下社會生產的發展。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效率優先原則下的政策和資源配置過程不再適應社會主義的分配和發展要求,不均衡不充分發展下的各種政策問題、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日漸凸顯。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領導者,我們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允許改革開放失敗,不能容忍人民生活重新回到貧困不堪的狀態,不能容忍社會主義的道路發生偏差。市場經濟天然要追求效率,而中國共產黨則是要維護公平正義。換言之,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自信源於黨有能力為社會維護公平,糾正不均衡不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實黨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因此,科學分析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主要矛盾,形成新的發展方略和政策安排,是新時代黨和政府需要著力解決的重點問題。

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更加富裕的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一窮二白”的短缺時代走到物質財富有效積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今天。黨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牢記初心和使命,實現了對全社會的動員,形成並堅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時期,一方面,社會生產發展帶來的財富積累增多,使得一些富起來的人逐步迷失了發展方向,或導致享樂主義思潮在社會上彌漫﹔另一方面,邁向富裕過程中的不平衡發展,又較易導致個別地區的老百姓對舊有的分配政策和保障制度產生不滿。由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對人類社會進步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不同人群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難免日趨分化且更加迫切。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逐步進入更高層次的追求。如果我們對這一變化了的社會矛盾缺乏科學判斷,對實現發展的要素變遷認識不到位,既有的政策過程顯然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不僅意味著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准確把握,更是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的體現,是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現代表征。其次,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要“保証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僅是黨推動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更是在新時代推動均衡、充分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並且還能充分有效地調動8900多萬黨員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推動發展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各項目標變成改善民生福祉、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政策措施。

新時代厘清了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脈絡

新時代既是一種社會發展形態,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還是一個實現黨的全面領導的邏輯。中國共產黨是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有機統一者。早在中共二大,我們黨就首次明確提出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綱領,即黨的最低綱領,而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有機統一,揭示了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准確把握。在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之間,我們黨建構了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在此之下我們黨還形成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邏輯,極大地避免了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破壞,避免了急功近利的政策對社會發展的扭曲,避免社會主義走上歧路或者邪路。黨的十九大的歷史性貢獻之一,就是在新的更高平台上提出了新的兩步走戰略。即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兩步走戰略,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和准確的把握,由此形成的基本方略將確保我們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領導人民實現更加均衡、充分的發展。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處階段和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對社會主義道路一以貫之的堅持。

我們黨對世情國情黨情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政策取向。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的“三個沒有變”,到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我們黨經過五年的砥礪奮進,作出的重要判斷。經過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終於邁進了新時代,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黨深刻把握歷史規律,揭示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這是一個對中華民族高度負責的、科學審慎而又極具民生關切的判斷,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作為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公平正義的偉大領導力量,要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實現黨和國家政策選擇和制度安排的深刻調整。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首先,表明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依然沒有變,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任何制度安排和改革措施都不能偏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任何急功近利、不敢擔當或者忽視發展階段的極左、極右的改革,都可能造成對社會主義顛覆性的傷害。其次,揭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適時調整發展方略,將改革的著力點聚焦到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上,在推動發展中解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最后,新時代意味著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目標根植於我們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階段性特征的准確把握,根植於黨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強烈擔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有了更加科學嚴整的目標指向和發展動力。

新時代夯實了新發展理念的實踐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科學闡述了實現偉大夢想與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邏輯關系。提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防范各種風險,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這一論斷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久久為功的斗爭和卓著成效,並由此展開的新時代兩步走戰略緊緊抓住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科學構建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這意味著新時代必然是一個接續努力的時代,依然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進行偉大斗爭的時代。

經過近四十年的中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經濟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在深刻把握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明確強調“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結合中國人口數量和質量深刻變化的特點,在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稟賦推動生產發展近七十年后,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產力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據此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立足我國經濟新常態,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實現經濟發展的關口跨越,報告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些指導精神,是新時代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遵循。確保了改革開放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契合了中國勞動力素質提升、人口紅利消失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科學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保持全民族齊心協力實現現代化的干勁,成為新時代黨的思想教育和社會發展需要備加關注的基本問題,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可以說,這樣的新時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有效地實現對人民的激勵和引導,人民的道德水平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科學素養、文化素養都得到較大提高的時代。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科學道路。中國共產黨對於世情國情黨情的清醒認識和准確把握,其所形成的政黨自信將從根本上保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開啟新征程、創造新輝煌,更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中國紀檢監察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