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金台論道:看到“一票難求”背后的責任

鄭海鷗

2017年11月16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看到“一票難求”背后的責任(金台論道)

  據媒體報道,近日北京人藝的某部話劇再現“一票難求”,“買戲票”堪比“買春運火車票”:售票半天,6場票就一售而空,不少人前一天深夜就開始排隊買票,粉絲為了購票最長的排了19個小時隊。這種盛況不由讓人聯想起“起大早,排長隊,大門一開沖前位”的“故宮跑”,廣大群眾對高質量文化藝術的熱愛和追捧,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的文化盛景讓人欣喜。不過,高興之余,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讓我們思考,如何能不辜負這份熱忱和期待?又怎樣減少觀眾“一票難求”的艱辛,而能享受親近藝術的全過程?

  文藝工作者拿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本分所在。演員馮遠征曾談道,為什麼近來觀眾喜歡看老戲骨“飆戲”,其實並不存在“飆戲”,只是很專業的一群演員在盡心完成本分而已,而這是觀眾真正需要的。遺憾的是,經濟大潮面前,不少文藝界人士已經快樂地迷失在了金錢、資本以及由此構筑的虛榮中,丟掉了本分。無本豈會長遠?創作、演出成了資本游戲,這樣的票誰會願意掏錢?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生產電影故事片772部,國產電視劇334部1.4萬余集,各種話劇歌劇音樂劇的制作量也不在少數。但巨大規模之下,品質參差不齊、佳作產出不足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倒是幕后的“買票房”“買收視”“包場、送票”等動作五花八門挺熱鬧。爛劇,根本就沒給觀眾買票的機會,送票,也不見得有人願意花這閑工夫捧場。

  說回來,能引發“一票難求”,是文藝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不過,絕不能寄希望於“一朝一夕”。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而且越快越好﹔而藝術的成長和沉澱,必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兩者相較,顯然是堅守成長“本分”要更可靠、更牢固、更長遠。當前,越來越多的“老戲骨”被大眾追捧,“小鮮肉”的市場則呈下落趨勢,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實際上,高品質劇本、高質量劇目、高水平演員,從來都是優秀與否的金牌標准,受眾也更願意為這樣的優質產品付費。不坐板凳十年冷,怎敢妄想一飛沖天。

  人們現在越來越注重消費體驗的提升。伴隨好作品的涌現,“好體驗”也是必不可少的,觀眾當然希望少一些“一票難求”背后的尷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欣喜“故宮跑”的同時,也表示期待創新方式方法,讓游客能“有尊嚴地享受游覽的過程”。如果像近期報道所說,有觀眾排隊19小時買票或在黃牛手中加價四五倍購買,顯然算不上優質體驗。即便出於熱愛,當事人除去身體累點或“出血”多點,並無特別不爽,但實際上,這些“糟心”的經歷很容易把一般觀眾,尤其是沒那麼多時間和錢的青少年擋在門外,實在遺憾。

  那麼,是不是能夠通過運營創新,讓觀眾從買票到觀劇的整個流程變得更加順暢和人性化?比如,在保証質量的前提下,適當增加精品劇目的場次、適當進行版權輸出等,增加供給﹔比如,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部門加強合作交流,制定更多遏制“黃牛”的有效舉措。哪怕只是細微的改觀,我們也期待創新的腳步能夠加快一些。

  另外,雖說舞台藝術、展覽等藝術形式最好是在現場體驗,但鑒於條件實在有限,是否能在維護版權的框架下,借助新技術新方式,多進行一些網絡直播、錄播或其它嘗試呢?以此適當引流部分觀眾,也把優秀的藝術帶向千家萬戶。

  總之,我們樂於看到更多“一票難求”“萬人空巷”的文藝作品,也期待接觸作品的渠道和可能性更加便捷和豐富。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