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黃憲起

2017年11月10日08:3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斷。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歷史任務,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一重大政治判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科學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及其運動的規律和發展趨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在深刻分析我國國情基礎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基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作出的重要判斷。
  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從改革開放近40年的歷史進程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歸根結底,是來自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大量的、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高科技、信息化的生產工具、生產手段的創造和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我國GDP從1978年的3678.7億元,增長到了現在的80萬億元,增長了217倍。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改變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激發和產生了廣大人民群眾更高層次、更為廣泛、更為多樣、更為豐富的社會需求,進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狀況出現了新的質的變化。這一歷史性變化,是在生產力發展變化的根本推動下,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合乎規律運動變化的客觀結果。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是對這一合乎社會發展運動規律的客觀結果的正確反映。
  總結我們黨處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歷史經驗,充分認識科學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意義。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科學分析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國情,正確認識和把握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這一主要矛盾。
  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黨的八大明確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深刻總結了歷史經驗,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
  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是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政治依據和理論前提,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成敗興衰。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我們制定新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政方針提供了最為重要的科學依據。我們特別強調這是一個重大政治判斷的道理,就在這裡。
  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科學認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特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換句話說,正是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為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更加准確、全面地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特點。
  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超越了過去“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內涵和外延。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已經不僅僅表現為滿足基本生活的物質文化這些“硬性需要”,還表現為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人民的參與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等“軟性需要”。
  另一方面,同“落后的社會生產”相比,“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在更高的層次、更為廣泛的領域的發展問題。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生產力還很落后,綜合國力和人均收入都處於很低水平。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我們面對的突出問題已經轉變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區域不平衡、行業不平衡、領域不平衡、群體不平衡等方面﹔發展不充分,主要體現在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有待提高等方面。同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僅表現在經濟領域,還表現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
  從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內部關系看,“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在矛盾中居於主導地位﹔從社會矛盾產生因果機制看,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態是造成現階段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同時,這一主要矛盾,將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存在。我們要著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本世紀中葉,來估計這一矛盾存在的長期性。
  在新時代條件下,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特點,把握其內部對立統一的關系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認清其在社會矛盾體系中的地位,充分估計其存在的長期性,對於我們科學決策、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証關系,科學認識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推動解決問題,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前,要清醒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牢牢捉住這個主要矛盾,這是我們做好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前提。
  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社會主要矛盾之“變”與基本國情、國際地位之“不變”的辯証統一,是我國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重大新情況新特點。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其狀況,從根本上既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之“變”,也決定了基本國情、國際地位之“不變”:改革開放近40年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變化,帶動了社會主要矛盾的升級轉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仍然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區間的水平,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還有很長的奮斗路程要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距離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所要求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亦是任重道遠。所以,我們說,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區間內的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這“變”與“不變”的辯証關系的科學揭示,為我們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指明了根本途徑。這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在今天,就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揭示了新時代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為科學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論指南﹔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科學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最基本的政治原則,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則是我們科學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行動綱領。

(責編:夏迪、王金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